高科技军阀 第678节
事实上,在4月3日这一天,真正与华军坦克部队发生大规模战斗的是红军少将索连京指挥的机械化第3军坦克第2师。该师编有2个坦克团(第3、4团)1个摩托化步兵团(第2团)1个摩托化炮兵团(第2团)拥有约20辆超重型坦克,一些“t-34”坦克,以及约80辆左右的“bt”快速坦克。1944年4月3日,坦克第2师在克利涅河桥头堡附近,与正在行进中的华军摩托化第41军装甲第6师纵队在一个名叫奥特雷萨的小村发生了遭遇。双方的300多辆坦克在狭窄的地域内进行了中苏战争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坦克遭遇战。与红军坦克第2师遭遇的中国装甲第6师是一个在轻装师基础上组建的装甲师,师长是马文峰中将。在对苏战争开始时,装甲第6师主力坦克第11团编有3个坦克营(第1、2、65坦克营)在战争开始时拥有245辆坦克,其中装备85毫米炮的“行者”坦克20辆,装备100毫米炮的“行者”坦克160辆,其余为坦克歼击车和指挥坦克。在该师编成内还包括2个齐装满员的摩托化步兵团(第114、4团)和1个摩托化炮兵团(第76团)与红军坦克第2师相比,装甲第6师在坦克数量上处于2:1的优势地位。但在坦克质量上也更胜一筹。当红军坦克部队向华军隆隆驶来时。华军的坦克炮和反坦克炮轻易的把1辆辆装甲薄弱(车体正面装甲只有15毫米)的“bt”快速坦克打瘫。但当华军的这些火炮在50至100米距离射击那些体形巨大的超重型坦克时,命中坦克的穿甲弹虽然将其装甲板打的火光、钢花飞溅,但却根本无法穿透其正面装甲,甚至无法使坦克起火燃烧。一门华军的150毫米自行榴弹炮在“天启”坦克开到距离其不到100米时开炮轰击,重达40公斤的炮弹直接命中了这辆坦克,巨大的爆炸使苏联超重型坦克车体剧烈摇晃,整个车身仿佛就要散架。可令当时在场的华军第41摩托化军军长王超勇将军感到大为震惊的是,这辆苏联坦克在停了数秒钟后,竟然奇迹般的再次开动起来,并将刚才射击它的自行火炮打了个粉碎。在战前深信自己握有坦克质量优势的华军装甲部队官兵被这种新式俄国坦克所震撼。约40辆中国坦克和18门火炮被苏军击毁。摩托化第41军编成内的另一个装甲师——资格最老的第1装甲师也遇到了相似的情况。当该师的坦克在大约800米的距离上开炮射击苏联超重型坦克时,竟然没有任何效果,而当双方的坦克群间的距离拉近至50至100米时,中国坦克发射的炮弹仍被苏联超重型坦克坚固的装甲弹了回来。一辆苏联超重型坦克前后中弹达70多发,却仍然未被摧毁。尽管苏军的超重型坦克具有性能上的优势,但红军毕竟缺乏训练和实战经验,他们的坦克被展开在过于宽大的正面,彼此间由于无线电设备的缺乏而难以联系。而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正在浴血奋战的苏联坦克手也很难通过观察坦克指挥官手中的信号小旗来协同作战。指挥上的困难使苏军坦克难以组织起像中国那样的大坦克群,因此只能把部队分成一个一个的小坦克群,并且在宽大的正面使用。这就使红军的坦克攻势无法形成数量优势,给予对方以更有力的打击。中国人当然不会放过对手的任何弱点。就在苏联坦克从正面发动凶猛而缺乏组织的攻击的同时,死死抵抗的中国人正以另一个装甲师的兵力运动到红军的侧翼发动打击。将苏军赶进了茫茫荒原。
富于坦克战经验的中国装甲部队充分的利用了他们的各种优势(包括通信,训练等等)熟练的运用各个军兵种的兵力兵器进行着紧密的协同以反击苏军的进攻,其熟练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中国空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战前就受过打坦克专门训练的空军投射手们利用n5“蜻蜓”战术攻击机对苏军超重型坦克进行精确的轰炸。在中国飞机凶狠的打击下,一辆一辆装甲厚重的苏联超重型坦克被接二连三的击穿击毁,不可一世的装甲巨兽变成了一堆废铁。与此同时,华军坦克也向苏联超重型坦克的行动装置射击,打断其履带,而训练有素的华军战斗工兵则爬上不能动弹的苏联坦克。用集束手榴弹或者炸药将其彻底炸毁。红军坦克第2师遭受了巨大的失败,战场上到处都是被击毁并熊熊燃烧的苏联坦克残骸,该师师长索连京少将也于4月6日战死。尽管取得了胜利,但被新式苏联重型坦克所震撼的摩托化第41军军长王超勇仍感到心有余悸。他后来回忆道:“从战术上看,4月4日是非常紧张的一天。”远在后方的中国陆军总参谋长蒋百里也在日记中评价:“这一天南方地段的苏军。打得顽强而激烈。”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苏军的反攻遭到了彻底失败。但此时桥头堡的战斗还未完全结束。在4月4日到5日,苏军第2坦克师1辆残存的超重型坦克挡住了第6装甲师的补给通道。
和“kv”重型坦克相比,苏联人的这种超重型坦克装有2门大口径毫米榴弹炮。之所以采用这样大口径的火炮,其目的是为了能够摧毁敌方坚固的防御工事。但这也使坦克的炮塔变得特别巨大,不仅导致车体行动不便,而且看上去宛如一座移动的堡垒。为了消灭这辆挡住去路的苏联“怪物”坦克,华军不仅出动了大量坦克,并且派出了工兵爆破组。甚至动用了师属的150毫米自行榴弹炮。结果。他们却在苏联超重型坦克大口径重炮的打击下,损失了7辆坦克、1个反坦克连和4辆坦克歼击车,12辆装甲车也被击毁。虽然这辆顽强的苏联超重型坦克最终被多达50辆的中国100毫米炮型“行者”坦克和2门150毫米自行榴弹炮联合击毁,但由于它的阻挡,却迟滞了第6装甲师两天的行动。
南线残酷的装甲战斗还在继续着。在4月3日进攻中几乎毫无建树的苏军机械化第12军在4日晨受到了方面军司令部继续进攻的命令,但只有其所属的坦克第23师的一个坦克团在步兵第9师的掩护下执行了这一命令。中国的反坦克部队和第一航空队联手重创了这队苏联坦克。到黄昏来临时,苏军60%的参战坦克已被华军的反坦克炮和轰炸机炸毁。坦克第23师残部只得向东北方向撤退。第二天,此前因为没有燃滑油而在4日没有出动的坦克第28师终于领到了油料。在师长切尔尼霍夫斯基上校的指挥下,该师投入了战斗。但此时战场形势对苏军已大大不利,各路反攻部队都已被击退。孤立无援的坦克第28师和坦克第23师一样。在进攻中被华军的坦克炮、反坦克炮和空军击毁了大量坦克。仅仅在4月5日进行的一次长达4小时的坦克战中,该师便损失了48辆坦克。坦克第28师最终也只得后撤。苏军坦克部队的反突击作战至此宣告失败。
红军损失了大量坦克和其它兵器,按中国方面的统计,仅仅摩托化第41军就消灭了180辆苏联坦克。其中包括29辆“kv”重型坦克。而中国空军第1航空队则宣称到7月1日止,他们的飞机(主要是n5“蜻蜓”战术攻击机)已经干掉了250辆苏联坦克。
取得胜利的摩托化第41军向位于西特瓦纳河的古特拉城挺进。在该摩托化军的左翼,进展顺利的薛镇远正驱使摩托化第56军拼命向西特瓦纳河挺进。在道路缺乏的情况下,为了保证部队的行进速度,薛镇远让他手头唯一的装甲师——装甲第8师沿着公路开进,摩化第3师则走公路以南路况比较差的道路。而步兵第290师则跟在机动部队后面掩护其安全。
在行进中,摩托化第56军没有遭遇红军的大规模反击。虽然在其通路上,苏军第8集团军的一些部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中国军队还是在4月6日抵达古特拉附近的西特瓦纳河。为了夺取河上通向城市的公路桥,华军派出了内务部的特种部队。这些人伪装成苏军伤兵。乘坐缴获的2辆苏联卡车混入苏军运输车队。但在开近大桥时,他们被苏联哨兵识破并遭到射击。这些特种部队开着卡车强行冲上大桥,消灭了随时准备炸桥的苏军哨兵并切断了爆破装置的电线,占领了这个渡口。靠着他们的配合,华军顺利的渡过了西特瓦纳河,其装甲第8师进至古特拉城外。摩托化第56军得以建立起桥头堡。这样一来,红军东北方面军不仅在反突击中遭到了失败,而且其在西特瓦纳河一线组织起有效防御的计划也破产了。
在中路的中国装甲部队取得胜利的同时,掩护其两翼的2个集团军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在西北集团军群右翼,第16集团军早在4月3日就占领了奥列格斯克。而左路第18集团军下属的第38军步兵第291师则在突破国境线后。在34小时内穿插44英里,兵临红旗里海舰队基地古里耶夫城下,包围该城并很快发动了进攻。
为了确保拿下这座苏联海军基地,中国统帅部为中将指挥的步兵第291师配属了大量加强部队,其中包括1个机枪营、1个摩托车连、1个轻型自行高炮连、1列装甲列车和3个炮兵营、1个列车炮连(2个150毫米加农炮营、1个210毫米加农炮营、装备406毫米列车重炮的第690列车炮连)1个空军侦察机中队。
苏军在古里耶夫城的守备部队包括杰达耶夫少将指挥下的苏军第8集团军步兵第67师的5300余人。以及克文斯基海军上校领导的海军基地守备队。总的兵力只有13000人,在人数和火力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这些部队仍然进行了殊死抵抗。双方在城内发生了激烈的巷战,给华军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4月8日,华军终于占领了古里耶夫,该城的守备司令杰达耶夫本人在此前的4月5日战死,而他的部下有些一直坚守到了4月9日。在华军第1军和第26军进攻下的交通枢纽奥伦堡,战斗同样激烈。从4月7日华军攻入城市,到4月10日苏军放弃奥伦堡前,红军的守备部队重创了担任奥伦堡主攻任务的华军哈萨克部“草原”集团军群(隶属于第1军,指挥官哈空木中将)
在连续丢失古里耶夫和奥伦堡后。苏军里海舰队只得冒着中国空军的猛烈袭击,撤退到了巴库。在古里耶夫,该舰队损失了4艘驱逐舰和6艘潜水艇。
到4月5日,华军西北集团军群已经在苏联境内推进了80至250公里。
但出乎中国最高统帅部意料之外的是。在反击失利,华军全面推进的情况下,苏军西南方面军并没有像他们事先估计得那样死守里海地区,而是迅速进行了全面撤退,其速度每昼夜达35至40公里。事实上苏联在战前吞并这一地区的目的,无非是要获得一块掩护腹地的缓冲地带而已。从4月9日开始,西南方面军下属的第8集团军和第11集团军分别向北、南两个不同的方向退却,在其间出现的大缺口使已经渡过了恩巴河的华军第4装甲集群得以更为顺利的进攻。尤其是负责掩护的红军第11集团军,此时已经陷入了无指挥状态。
乘此良机,4月15日。华军摩托化第41军的先头部队在克服苏军坦克部队的抵抗后,在附近的铁路沿线,还缴获了一列满载新式坦克的苏军军列。
为了保住受到中国装甲部队威胁的斯大林格勒,红军只得将从莫斯科军区抽调来的步兵第41、22军,以及从斯大林格勒调来的机械化第1军投入战斗,并以这3个军组成了新的第11集团军(第11集团军原有的部队被编入第27集团军)他们和新组建的其它部队的任务,是拼死挡住中国第4装甲集群通向用斯大林本人名字命名的这座城市的道路。
红军在里海地区的撤退组织得混乱不堪,大量部队在不知道应该撤退到什么地方、应该从哪里渡河的情况下和难民一道,在中国特工和破坏人员以及当地民族主义者的不断袭扰下,乱哄哄地盲目退却。但在中国人看来。与其他方向的苏军相比,红军东南方面军的撤退居然还算是比较成功的。这里的部分原因在于这个战区的中国装甲部队在缺乏步兵配合的情况下,往往让已经被截断了后路的苏联军队从华军松散的战斗队形当中“漏”了出去,有时华军摩托化部队即使抢占了渡口,也无法截住蜂拥而来的苏军。正如当时指挥摩托化第56军的观察员所描绘得那样。快速行进中的中国装甲部队根本没有时间和兵力来肃清战区内的敌人。因此在西北集团军群的作战地域内,虽然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俘虏人数却非常少,到4月8日仅有约12000人。
更糟糕的是,由于害怕部队受中国第9集团军近距离合围的威胁,巴甫洛夫还下令将第10集团军调到突出部中部进行防御,这样不仅使苏军在后方没有足够的兵力去对付快速推进的中国装甲摩托化部队,同时还把更多的部队装进了中国人预定的“大口袋”之中。
东方方面军如此漏洞百出的反击计划,在执行上同样极为困难。先不去说预定投入反击的部队是否还有时间去领取弹药、油料,侦察敌情、地形,修理那些快要报废的旧坦克。事实上,准备投入右翼反击的2个苏联机械化军中,机械化第11军的部分兵力早在4月2日就已经投入了与中国第9集团军的作战,其所属部队中只有坦克第29师赶到预定地点,而坦克33师则在35公里以外,摩托化第204师以及军部更是远在70公里以外。另一个机械化第6军则还待在进攻出发阵地以南40公里。方面军左翼的机械化第14军也是在开战第一天就陷入了苦战。
由于从战争爆发时起,东方方面军就未能与所属部队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司令员巴甫洛夫只得亲自去部队布置任务。可在他离开司令部后,东方方面军、甚至莫斯科的斯大林都无法与他本人取得联系。东方方面军的情况变得更加混乱,预定开始的反击因此迟迟未能发动。
第五百六十四章 中国装甲教导师的突击
到4月3日,在东方方面军右翼,只有机械化第6军从比亚韦斯托克出发,行进60公里到达进攻出发地域,然后在方面军航空兵和远程航空兵第3军的支援下发动了反击。但由于地面部队与航空部队在进攻上缺乏协同,航空部队未能给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掩护,结果苏军在华军第2航空队强有力的空袭下损失惨重,进攻一败涂地。直到当天中午,苏军的2个机械化军付出重大牺牲,才勉强挡住华军第9集团军的进攻。
在第10集团军地带内,苏军当日取得的唯一胜利只有隶属于该集团军的骑兵第6军(军长尼基金少将)夺回了一座被中国人占领后又主动放弃的城市洛姆查。作为代价,该军所属的骑兵第36师,在沃尔克维斯克附近遭到了中国飞机的猛烈空袭,蒙受了很大的损失。当天,在同一地域,负责西伯利亚特别军区筑垒地域的副司令员米哈林少将被来袭的中国飞机当场炸死。
面对极为不利的形势,回到司令部后的巴甫洛夫大将无疑是沮丧的,但这位曾经在西班牙用****阻止士兵后退的将军仍要做出努力。当晚20时05分,巴甫洛夫向第10集团军(机械化第6军在其编成内)发出了一份措辞严厉、语调急促的密码电报:“机械化军立即行动起来,不要惊慌失措,而要指挥。应当有组织的打击敌人,而不是无指挥的乱跑。”
按东方方面军新的指示。博尔金集团应该在第3集团军的配合下夺回鄂木斯克,其余各部队则应尽一切努力阻止华军的前进。为此巴甫洛夫将方面军第2梯队的第13集团军也投入了这一地域的战斗。这个集团军(司令员菲拉托夫中将)在战争爆发时尚处于组建阶段,其部队都是从东方方面军的预备队中临时抽调出来的。巴甫洛夫所没有意识到的是,他的这一决定将导致东方方面军纵深地带兵力的空虚。从而为中国装甲部队的长驱直入创造条件。
尽管东方方面军下达了严厉命令,并且派出了增援部队,但是到了4月4日,博尔金少将指挥下的机械化第11、6军仍然未能顺利地进行反击。这2个机械化军在战争开始时有1258辆坦克,但缺乏炮兵和运输车辆。在对华军第9集团军步兵第20军阵地的冲击中,没有炮火支援、步兵掩护的苏联坦克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并且消耗掉了为数不多的弹药和油料。而前来增援的第13集团军步兵第21军却撞上了华军第3装甲集群的装甲第12师,结果在华军坦克部队的打击下步步后撤。不幸接踵而来。部队被打散了,当然,现在也就谈不上什么反突击了。
实际情况是,曾经被寄予很大希望的东方方面军右翼反击。进行到这个时候,除了遭到巨大的打击而损失惨重外,几乎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在东方方面军左翼,从4月3日开始,从边境地区撤退的苏军第4集团军机械化第14军和步兵第28军对进攻的华军第2装甲集群也进行了反击。在这个军的编成有520辆旧式坦克(到这时已经损失了很多)没有“t-34”和“kv”等新式坦克,而且全军在组织上已经陷于混乱。与之相比,中国第2装甲集群在战争开始时拥有955辆坦克,其中85毫米炮的“行者”坦克135辆。装100毫米坦克炮的“行者”坦克381辆,装100毫米炮的坦克歼击车和指挥坦克216辆。中国军队在坦克数量和质量上都占有很大优势。更不用说他们还牢牢的掌握着制空权。
但苏军的反击是极为坚决的。在激战中,甚至有几辆苏联坦克突入了华军第17装甲师的野战指挥所。当时在这个指挥所里。不仅有装甲第17师师长杜玉明中将,而且还有前来巡视战场的第2装甲集群司令官林毓英陆军上将和摩托化第47军军长戴安岚上将。好在这些人都富于战斗经验,在苏军坦克射击的瞬间能够及时卧倒,否则华军第2装甲集群的首脑真的有可能被一举歼灭。当天,林毓英共遭遇了两次苏联坦克,但都大难不死。
在地面战斗进行的同时,苏联航空兵也在不利的条件下尽其所能地进行顽强的战斗。甚至连林毓英的司令部都遭到了他们的袭击,但如上文所述,当时幸好林毓英本人并不在自己的指挥部里,所以又逃过了一劫。不过不知为什么,苏联人在当时却在广播中宣称已经击毙了林毓英。同一时期,第2装甲集群编成内的骑兵第1师(实际上只是一个靠马来运动的步兵师,几乎没有乘马作战的能力)在红军的空袭中也遭到了不小的损失。
除了坦克、航空部队外,苏联红军的步兵部队也极为积极顽强地向行进中的第2装甲集群发动冲击。按德方的记述,缺乏炮火掩护的红军步兵,总是一波又一波的排着散兵线,端着步枪冒着华军机枪迫击炮的猛烈射击,发动英勇而无效的反冲击。在华军阵地前,布满了苏军的尸体,而新的步兵冲击却持续不断。在付出极为巨大的代价后,苏军的冲击似乎取得了一点效果。在4月4日出发投入交战的第13集团军第47军甚至一度打退了第2装甲集群的先头部队,但他们也只是在很短的时间里挡住了中国人的攻势,而这却不足以挽回苏军全线失败的局面。
从4月3日夜开始,东方方面军司令部与属下各集团军的联系差不多完全中断,方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有时只能通过空中侦察和中国人的广播来确定他属下的各部队的方位,方面军所属各部队陷入各自为战的绝望境地。其中一些为了躲避持续不断的空袭而逃入了森林。在东方方面军左翼作战的红军第4集团军则于4月4日失去了对部队的有效指挥,陷入崩溃。就在同一天,第14机械化军坦克第22师在与强大的华军装甲部队的激战中全军覆灭,该师师长坦克兵少将普加诺夫被华军炮弹碎片命中后身亡。而挡在华军前进道路上的第13集团军第47军也遭到华军的合围。东方方方面军在左翼的反击最终未能挡住林毓英装甲集群的前进。
就在左翼的林毓英第2装甲集群击退苏军的反突击后。高速突进的同时,华军从右翼伸向东方方面军纵深的另一支装甲铁钳——陆军中将东方白指挥的华军装甲教导师也开始收拢。
中国陆军装甲教导师是华军精锐中的精锐,装备着最精良武器,集结了最好的士官和军官组成的部队,并且配有独立的后勤部队。这支部队拥有960辆新式“灰狼”主战坦克,408辆“胡狼”步兵战车,120毫米自行迫击炮192辆,105毫米自行火炮144辆。其中独立超重型坦克营拥有“玄武”xw4001t试验型超重型坦克54辆,独立重型反坦克歼击车营拥有“玄武”xw4002g试验型超重型坦克歼击车60辆。自行火炮团拥有72门lt5型155毫米自行火炮,装甲侦察营拥有m26侦察型轻型坦克56辆,装甲侦察车82辆。越野吉普76辆,超重型特种炮兵团拥有48门“玄武”xw4003(p)试验型280毫米特种重炮,弹药车144辆,特种拖车70辆,特种抢修车50辆。战术自行火箭炮团拥有s10型22联装180毫米自行火箭炮116辆。a7“天狼星”战役战术飞弹发射车36辆,陆军“游侠”特种兵大队装备70架k1通用直升机,50架k2“夸父”大型运输直升机,此外还有一个装备60辆120毫米无后坐力炮的越野车队。一支105毫米超轻型榴弹炮营(直升机空运)一个装备n3“天袭”战术攻击机64架。k84“杜鹃”校射联络机18架的陆军航空团。整个装甲教导师总编制为51532人,一线战斗兵力34226人。事实上。装甲教导师除了步兵部队比机械化军少,火炮缺编5至10个团之外,其它方面和一个机械化军相当。而装甲教导师的装甲兵力比机械化军还要强大一些,因为机械化军也不一定会编制超重型坦克和超重型坦克歼击车,而且机械化军也没有陆军特种部队的编制,所以实际上装甲教导师是一只进攻性极强的战略突击力量。一个重型装甲集群。
由于从战争一开始,红军东方、东北方方面军就没有对这个从两个方面军结合部穿插进来的中国装甲集群给予足够重视,因而只有苏军东北方面军机械化第3军所属的坦克第5师,以及东方方面军第13集团军所属的步兵21军对该装甲集群进行了反击。
最先阻止该装甲集群的是红军坦克第5师。该师从4月2日4时20分起便遭到了中国飞机的猛烈打击,实力遭到很大的损失。但该师所属坦克第9团的27辆“t-28”中型多炮塔坦克和一些“bt”快速坦克却在华军必经的塔拉河铁桥上与装甲教导师的先锋265辆坦克展开了力量对比悬殊的激战。面对强敌,红军首先利用一些车身掩埋在地下的坦克露在地面的炮塔,对行进中的中国坦克群进行出其不意的射击,然后再将活动的坦克投入战斗,给华军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与红军坦克第5师的战斗给中国装甲教导师第101坦克团团长张宗川上校的印象极为深刻,他在给上级的报告中宣称,这是他坦克战生涯中所经历过的最残酷的战斗。
但红军坦克第5师在精锐的中国装甲教导师的还击下,损失更为惨重。仅从4月2日到3日,就有90辆坦克(包括24辆“t-28”中型多炮塔坦克)被华军摧毁。该师最终未能阻止华军的推进。
在克服苏军的抵抗后,拥有近千辆坦克的装甲教导师得以在4月4日顺利的将苏军东方、东北方2个方面军割裂开来。同一天。该装甲集群下属的装甲第1旅还击退了由东方方面军预备队抽调出来的苏军步兵第21军发动的反击。此时,由于巴甫洛夫将这个方向上的第13集团军步兵第44军,用以防御在装甲第3集群以南进攻的华军第9集团军,因而在华军装甲部队和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之间出现了巨大的真空地带。尽管道路稀少且拥挤。东方白指挥的装甲教导师仍然得以从这里长驱直入。
就在这一天,装甲教导师的先头部队已经兵临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城下。
这天下午15时,迫切想占领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中国人向这座以斯大林“最亲密的战友”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发动了冲击,企图一举夺占这座城市。当上百辆中国坦克在装备越野卡车、半履带输送车的摩托化步兵掩护下直扑向苏军阵地时,意想不到的抵抗发生了。
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上担任防守任务的是苏军第13集团军步兵161、100师。这2个师在进入阵地前曾遭到过中国飞机密集轰炸,而且也没有任何炮火支援(他们的炮兵都被调走了)但他们却用集束手榴弹和燃烧瓶顽强的抵抗着中国坦克的攻击。虽然华军坦克和摩托车曾数次冲入苏军阵地。但在步兵第100师师长鲁西扬诺夫、步兵161师师长米哈伊诺夫的指挥下,苏军仍然打退了中国的进攻。在持续一天的战斗结束后。华军在苏军阵地上丢下了15辆坦克的残骸。
自战争开始以来,苏联军队大都是在向防御阵地开进的过程中遭遇中国坦克集群。由于缺乏反坦克武器和可以依托的阵地,加上缺乏抗击坦克冲击的经验,红军士兵们一旦遭遇到华军成契形纵队、以不可阻挡的气势。轰轰隆隆快速开进的大群坦克、摩托化车辆,往往会陷入惊慌失措甚至溃散的境地,自然无法组织起有效防御。而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城下,苏军的2个步兵师虽然没有足够的重武器,却有比较稳固的防御阵地。其中。步兵第161师的防守正面为9公里,仅有的2个步兵团被分别部署在第1梯队和第2梯队,防御纵深为5公里。而步兵第161师防御正面为18公里,纵深6公里。其第1梯队有2个步兵团,第2梯队有1个团。这种阵地配置保证了较大的防御密度和一定的纵深。加上苏军的顽强战斗,直到4月8日华军装甲教导师投入压倒优势兵力以前。这2个步兵师都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阵地。
就在华军装甲教导师集群兵临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城下的同时,在东方方面军左翼攻击的中国第2装甲集群在克服苏军反击后,也在向纵深推进。在占领了托博尔斯克后,华军兵分两路,左路为摩托化第47、46军,其目标是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与装甲教导师集群会合,右路是摩托化第24军,它的目标是更为深远的下塔吉尔。在这一过程中,被包围的红军第13集团军步兵47军下属的4个步兵师还在不断对华军装甲纵队进行反冲击,但这些冲击进行得十分分散,除了增加伤亡外,未能起到太大作用。对华军装甲教导集群来说,真正的麻烦来自已经被远远扔在中国坦克部队后面的秋明城。
从战争爆发的第1刻起到斯维尔德洛夫斯克陷落,在这座始建于1586年的古老边境要塞中,残酷的战斗始终没有结束。
为了占领要塞,华军中央集团军群投入了陆军上将赵东胜指挥的第12军,编有步兵第31、34、45师,其中步兵第31、34师负责在要塞两翼行动,而步兵第45师则受命直接攻占要塞。巴海少将指挥的中国步兵第45师,前身是东北军步兵第4师,该师曾在桑叶河战役中13天内进军400公里,平均一天行进30公里,顶着日军的猛烈炮火、不顾重大伤亡一举强渡桑叶河成功,因而被中国最高统帅部视为一支特别顽强、善战的部队。在对苏开战时,该师编有步兵第130、133、135团,炮兵第98团、第45侦察营、第45反坦克营、第81工兵营,第65通讯营。全师兵员约17000人。
另外,该师的进攻秋明要塞的行动还得到了步兵第12军直属加强部队的支援,其中有第192、201强击火炮营、2个150毫米榴弹炮营、6个210毫米榴炮营、2个105毫米加农炮营。
第五百六十五章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雪球”
“共工”超重型迫击炮是一种安装在履带底盘上的专用攻城巨炮,可以在1小时内向目标发射6颗混凝土破坏弹,每颗巨型炮弹在垂直落下时能够贯穿两米半厚的钢筋混凝土,可谓无坚不摧。除此之外,中国第2航空队也将为步兵第45师提供必要的空中支援。
与步兵第45师对抗的苏军要塞的守备部队主要包括第4集团军步兵第42师和步兵第6师的7个步兵营,1个侦察营,2个炮兵营。第17内务人民委员会边防总队以及一些工程部队。总的兵力约8000人左右。即使不考虑华军的加强配属部队,苏军的兵力也只相当于步兵第45师的一半。在火力上,主要靠轻武器作战的苏军更是处于绝对劣势。战争爆发第一天,秋明要塞的4座主要堡垒就被渗透进来的华军分割包围,而几乎所有的高级指挥官此时都不在要塞,因而这些陷入华军重围、每天承受着最猛烈火炮轰击的红军守备部队之间几乎不存在任何联系,已经撤到几百公里外的上级指挥部门则根本就不知道他们的存在。
富于坦克战经验的中国装甲部队充分的利用了他们的各种优势(包括通信,训练等等)熟练的运用各个军兵种的兵力兵器进行着紧密的协同以反击苏军的进攻,其熟练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中国空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战前就受过打坦克专门训练的空军投射手们利用n5“蜻蜓”战术攻击机对苏军超重型坦克进行精确的轰炸。在中国飞机凶狠的打击下,一辆一辆装甲厚重的苏联超重型坦克被接二连三的击穿击毁,不可一世的装甲巨兽变成了一堆废铁。与此同时,华军坦克也向苏联超重型坦克的行动装置射击,打断其履带,而训练有素的华军战斗工兵则爬上不能动弹的苏联坦克。用集束手榴弹或者炸药将其彻底炸毁。红军坦克第2师遭受了巨大的失败,战场上到处都是被击毁并熊熊燃烧的苏联坦克残骸,该师师长索连京少将也于4月6日战死。尽管取得了胜利,但被新式苏联重型坦克所震撼的摩托化第41军军长王超勇仍感到心有余悸。他后来回忆道:“从战术上看,4月4日是非常紧张的一天。”远在后方的中国陆军总参谋长蒋百里也在日记中评价:“这一天南方地段的苏军。打得顽强而激烈。”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苏军的反攻遭到了彻底失败。但此时桥头堡的战斗还未完全结束。在4月4日到5日,苏军第2坦克师1辆残存的超重型坦克挡住了第6装甲师的补给通道。
和“kv”重型坦克相比,苏联人的这种超重型坦克装有2门大口径毫米榴弹炮。之所以采用这样大口径的火炮,其目的是为了能够摧毁敌方坚固的防御工事。但这也使坦克的炮塔变得特别巨大,不仅导致车体行动不便,而且看上去宛如一座移动的堡垒。为了消灭这辆挡住去路的苏联“怪物”坦克,华军不仅出动了大量坦克,并且派出了工兵爆破组。甚至动用了师属的150毫米自行榴弹炮。结果。他们却在苏联超重型坦克大口径重炮的打击下,损失了7辆坦克、1个反坦克连和4辆坦克歼击车,12辆装甲车也被击毁。虽然这辆顽强的苏联超重型坦克最终被多达50辆的中国100毫米炮型“行者”坦克和2门150毫米自行榴弹炮联合击毁,但由于它的阻挡,却迟滞了第6装甲师两天的行动。
南线残酷的装甲战斗还在继续着。在4月3日进攻中几乎毫无建树的苏军机械化第12军在4日晨受到了方面军司令部继续进攻的命令,但只有其所属的坦克第23师的一个坦克团在步兵第9师的掩护下执行了这一命令。中国的反坦克部队和第一航空队联手重创了这队苏联坦克。到黄昏来临时,苏军60%的参战坦克已被华军的反坦克炮和轰炸机炸毁。坦克第23师残部只得向东北方向撤退。第二天,此前因为没有燃滑油而在4日没有出动的坦克第28师终于领到了油料。在师长切尔尼霍夫斯基上校的指挥下,该师投入了战斗。但此时战场形势对苏军已大大不利,各路反攻部队都已被击退。孤立无援的坦克第28师和坦克第23师一样。在进攻中被华军的坦克炮、反坦克炮和空军击毁了大量坦克。仅仅在4月5日进行的一次长达4小时的坦克战中,该师便损失了48辆坦克。坦克第28师最终也只得后撤。苏军坦克部队的反突击作战至此宣告失败。
红军损失了大量坦克和其它兵器,按中国方面的统计,仅仅摩托化第41军就消灭了180辆苏联坦克。其中包括29辆“kv”重型坦克。而中国空军第1航空队则宣称到7月1日止,他们的飞机(主要是n5“蜻蜓”战术攻击机)已经干掉了250辆苏联坦克。
取得胜利的摩托化第41军向位于西特瓦纳河的古特拉城挺进。在该摩托化军的左翼,进展顺利的薛镇远正驱使摩托化第56军拼命向西特瓦纳河挺进。在道路缺乏的情况下,为了保证部队的行进速度,薛镇远让他手头唯一的装甲师——装甲第8师沿着公路开进,摩化第3师则走公路以南路况比较差的道路。而步兵第290师则跟在机动部队后面掩护其安全。
在行进中,摩托化第56军没有遭遇红军的大规模反击。虽然在其通路上,苏军第8集团军的一些部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中国军队还是在4月6日抵达古特拉附近的西特瓦纳河。为了夺取河上通向城市的公路桥,华军派出了内务部的特种部队。这些人伪装成苏军伤兵。乘坐缴获的2辆苏联卡车混入苏军运输车队。但在开近大桥时,他们被苏联哨兵识破并遭到射击。这些特种部队开着卡车强行冲上大桥,消灭了随时准备炸桥的苏军哨兵并切断了爆破装置的电线,占领了这个渡口。靠着他们的配合,华军顺利的渡过了西特瓦纳河,其装甲第8师进至古特拉城外。摩托化第56军得以建立起桥头堡。这样一来,红军东北方面军不仅在反突击中遭到了失败,而且其在西特瓦纳河一线组织起有效防御的计划也破产了。
在中路的中国装甲部队取得胜利的同时,掩护其两翼的2个集团军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在西北集团军群右翼,第16集团军早在4月3日就占领了奥列格斯克。而左路第18集团军下属的第38军步兵第291师则在突破国境线后。在34小时内穿插44英里,兵临红旗里海舰队基地古里耶夫城下,包围该城并很快发动了进攻。
为了确保拿下这座苏联海军基地,中国统帅部为中将指挥的步兵第291师配属了大量加强部队,其中包括1个机枪营、1个摩托车连、1个轻型自行高炮连、1列装甲列车和3个炮兵营、1个列车炮连(2个150毫米加农炮营、1个210毫米加农炮营、装备406毫米列车重炮的第690列车炮连)1个空军侦察机中队。
苏军在古里耶夫城的守备部队包括杰达耶夫少将指挥下的苏军第8集团军步兵第67师的5300余人。以及克文斯基海军上校领导的海军基地守备队。总的兵力只有13000人,在人数和火力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这些部队仍然进行了殊死抵抗。双方在城内发生了激烈的巷战,给华军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4月8日,华军终于占领了古里耶夫,该城的守备司令杰达耶夫本人在此前的4月5日战死,而他的部下有些一直坚守到了4月9日。在华军第1军和第26军进攻下的交通枢纽奥伦堡,战斗同样激烈。从4月7日华军攻入城市,到4月10日苏军放弃奥伦堡前,红军的守备部队重创了担任奥伦堡主攻任务的华军哈萨克部“草原”集团军群(隶属于第1军,指挥官哈空木中将)
在连续丢失古里耶夫和奥伦堡后。苏军里海舰队只得冒着中国空军的猛烈袭击,撤退到了巴库。在古里耶夫,该舰队损失了4艘驱逐舰和6艘潜水艇。
到4月5日,华军西北集团军群已经在苏联境内推进了80至250公里。
但出乎中国最高统帅部意料之外的是。在反击失利,华军全面推进的情况下,苏军西南方面军并没有像他们事先估计得那样死守里海地区,而是迅速进行了全面撤退,其速度每昼夜达35至40公里。事实上苏联在战前吞并这一地区的目的,无非是要获得一块掩护腹地的缓冲地带而已。从4月9日开始,西南方面军下属的第8集团军和第11集团军分别向北、南两个不同的方向退却,在其间出现的大缺口使已经渡过了恩巴河的华军第4装甲集群得以更为顺利的进攻。尤其是负责掩护的红军第11集团军,此时已经陷入了无指挥状态。
乘此良机,4月15日。华军摩托化第41军的先头部队在克服苏军坦克部队的抵抗后,在附近的铁路沿线,还缴获了一列满载新式坦克的苏军军列。
为了保住受到中国装甲部队威胁的斯大林格勒,红军只得将从莫斯科军区抽调来的步兵第41、22军,以及从斯大林格勒调来的机械化第1军投入战斗,并以这3个军组成了新的第11集团军(第11集团军原有的部队被编入第27集团军)他们和新组建的其它部队的任务,是拼死挡住中国第4装甲集群通向用斯大林本人名字命名的这座城市的道路。
红军在里海地区的撤退组织得混乱不堪,大量部队在不知道应该撤退到什么地方、应该从哪里渡河的情况下和难民一道,在中国特工和破坏人员以及当地民族主义者的不断袭扰下,乱哄哄地盲目退却。但在中国人看来。与其他方向的苏军相比,红军东南方面军的撤退居然还算是比较成功的。这里的部分原因在于这个战区的中国装甲部队在缺乏步兵配合的情况下,往往让已经被截断了后路的苏联军队从华军松散的战斗队形当中“漏”了出去,有时华军摩托化部队即使抢占了渡口,也无法截住蜂拥而来的苏军。正如当时指挥摩托化第56军的观察员所描绘得那样。快速行进中的中国装甲部队根本没有时间和兵力来肃清战区内的敌人。因此在西北集团军群的作战地域内,虽然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俘虏人数却非常少,到4月8日仅有约12000人。
更糟糕的是,由于害怕部队受中国第9集团军近距离合围的威胁,巴甫洛夫还下令将第10集团军调到突出部中部进行防御,这样不仅使苏军在后方没有足够的兵力去对付快速推进的中国装甲摩托化部队,同时还把更多的部队装进了中国人预定的“大口袋”之中。
东方方面军如此漏洞百出的反击计划,在执行上同样极为困难。先不去说预定投入反击的部队是否还有时间去领取弹药、油料,侦察敌情、地形,修理那些快要报废的旧坦克。事实上,准备投入右翼反击的2个苏联机械化军中,机械化第11军的部分兵力早在4月2日就已经投入了与中国第9集团军的作战,其所属部队中只有坦克第29师赶到预定地点,而坦克33师则在35公里以外,摩托化第204师以及军部更是远在70公里以外。另一个机械化第6军则还待在进攻出发阵地以南40公里。方面军左翼的机械化第14军也是在开战第一天就陷入了苦战。
由于从战争爆发时起,东方方面军就未能与所属部队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司令员巴甫洛夫只得亲自去部队布置任务。可在他离开司令部后,东方方面军、甚至莫斯科的斯大林都无法与他本人取得联系。东方方面军的情况变得更加混乱,预定开始的反击因此迟迟未能发动。
第五百六十四章 中国装甲教导师的突击
到4月3日,在东方方面军右翼,只有机械化第6军从比亚韦斯托克出发,行进60公里到达进攻出发地域,然后在方面军航空兵和远程航空兵第3军的支援下发动了反击。但由于地面部队与航空部队在进攻上缺乏协同,航空部队未能给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掩护,结果苏军在华军第2航空队强有力的空袭下损失惨重,进攻一败涂地。直到当天中午,苏军的2个机械化军付出重大牺牲,才勉强挡住华军第9集团军的进攻。
在第10集团军地带内,苏军当日取得的唯一胜利只有隶属于该集团军的骑兵第6军(军长尼基金少将)夺回了一座被中国人占领后又主动放弃的城市洛姆查。作为代价,该军所属的骑兵第36师,在沃尔克维斯克附近遭到了中国飞机的猛烈空袭,蒙受了很大的损失。当天,在同一地域,负责西伯利亚特别军区筑垒地域的副司令员米哈林少将被来袭的中国飞机当场炸死。
面对极为不利的形势,回到司令部后的巴甫洛夫大将无疑是沮丧的,但这位曾经在西班牙用****阻止士兵后退的将军仍要做出努力。当晚20时05分,巴甫洛夫向第10集团军(机械化第6军在其编成内)发出了一份措辞严厉、语调急促的密码电报:“机械化军立即行动起来,不要惊慌失措,而要指挥。应当有组织的打击敌人,而不是无指挥的乱跑。”
按东方方面军新的指示。博尔金集团应该在第3集团军的配合下夺回鄂木斯克,其余各部队则应尽一切努力阻止华军的前进。为此巴甫洛夫将方面军第2梯队的第13集团军也投入了这一地域的战斗。这个集团军(司令员菲拉托夫中将)在战争爆发时尚处于组建阶段,其部队都是从东方方面军的预备队中临时抽调出来的。巴甫洛夫所没有意识到的是,他的这一决定将导致东方方面军纵深地带兵力的空虚。从而为中国装甲部队的长驱直入创造条件。
尽管东方方面军下达了严厉命令,并且派出了增援部队,但是到了4月4日,博尔金少将指挥下的机械化第11、6军仍然未能顺利地进行反击。这2个机械化军在战争开始时有1258辆坦克,但缺乏炮兵和运输车辆。在对华军第9集团军步兵第20军阵地的冲击中,没有炮火支援、步兵掩护的苏联坦克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并且消耗掉了为数不多的弹药和油料。而前来增援的第13集团军步兵第21军却撞上了华军第3装甲集群的装甲第12师,结果在华军坦克部队的打击下步步后撤。不幸接踵而来。部队被打散了,当然,现在也就谈不上什么反突击了。
实际情况是,曾经被寄予很大希望的东方方面军右翼反击。进行到这个时候,除了遭到巨大的打击而损失惨重外,几乎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在东方方面军左翼,从4月3日开始,从边境地区撤退的苏军第4集团军机械化第14军和步兵第28军对进攻的华军第2装甲集群也进行了反击。在这个军的编成有520辆旧式坦克(到这时已经损失了很多)没有“t-34”和“kv”等新式坦克,而且全军在组织上已经陷于混乱。与之相比,中国第2装甲集群在战争开始时拥有955辆坦克,其中85毫米炮的“行者”坦克135辆。装100毫米坦克炮的“行者”坦克381辆,装100毫米炮的坦克歼击车和指挥坦克216辆。中国军队在坦克数量和质量上都占有很大优势。更不用说他们还牢牢的掌握着制空权。
但苏军的反击是极为坚决的。在激战中,甚至有几辆苏联坦克突入了华军第17装甲师的野战指挥所。当时在这个指挥所里。不仅有装甲第17师师长杜玉明中将,而且还有前来巡视战场的第2装甲集群司令官林毓英陆军上将和摩托化第47军军长戴安岚上将。好在这些人都富于战斗经验,在苏军坦克射击的瞬间能够及时卧倒,否则华军第2装甲集群的首脑真的有可能被一举歼灭。当天,林毓英共遭遇了两次苏联坦克,但都大难不死。
在地面战斗进行的同时,苏联航空兵也在不利的条件下尽其所能地进行顽强的战斗。甚至连林毓英的司令部都遭到了他们的袭击,但如上文所述,当时幸好林毓英本人并不在自己的指挥部里,所以又逃过了一劫。不过不知为什么,苏联人在当时却在广播中宣称已经击毙了林毓英。同一时期,第2装甲集群编成内的骑兵第1师(实际上只是一个靠马来运动的步兵师,几乎没有乘马作战的能力)在红军的空袭中也遭到了不小的损失。
除了坦克、航空部队外,苏联红军的步兵部队也极为积极顽强地向行进中的第2装甲集群发动冲击。按德方的记述,缺乏炮火掩护的红军步兵,总是一波又一波的排着散兵线,端着步枪冒着华军机枪迫击炮的猛烈射击,发动英勇而无效的反冲击。在华军阵地前,布满了苏军的尸体,而新的步兵冲击却持续不断。在付出极为巨大的代价后,苏军的冲击似乎取得了一点效果。在4月4日出发投入交战的第13集团军第47军甚至一度打退了第2装甲集群的先头部队,但他们也只是在很短的时间里挡住了中国人的攻势,而这却不足以挽回苏军全线失败的局面。
从4月3日夜开始,东方方面军司令部与属下各集团军的联系差不多完全中断,方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有时只能通过空中侦察和中国人的广播来确定他属下的各部队的方位,方面军所属各部队陷入各自为战的绝望境地。其中一些为了躲避持续不断的空袭而逃入了森林。在东方方面军左翼作战的红军第4集团军则于4月4日失去了对部队的有效指挥,陷入崩溃。就在同一天,第14机械化军坦克第22师在与强大的华军装甲部队的激战中全军覆灭,该师师长坦克兵少将普加诺夫被华军炮弹碎片命中后身亡。而挡在华军前进道路上的第13集团军第47军也遭到华军的合围。东方方方面军在左翼的反击最终未能挡住林毓英装甲集群的前进。
就在左翼的林毓英第2装甲集群击退苏军的反突击后。高速突进的同时,华军从右翼伸向东方方面军纵深的另一支装甲铁钳——陆军中将东方白指挥的华军装甲教导师也开始收拢。
中国陆军装甲教导师是华军精锐中的精锐,装备着最精良武器,集结了最好的士官和军官组成的部队,并且配有独立的后勤部队。这支部队拥有960辆新式“灰狼”主战坦克,408辆“胡狼”步兵战车,120毫米自行迫击炮192辆,105毫米自行火炮144辆。其中独立超重型坦克营拥有“玄武”xw4001t试验型超重型坦克54辆,独立重型反坦克歼击车营拥有“玄武”xw4002g试验型超重型坦克歼击车60辆。自行火炮团拥有72门lt5型155毫米自行火炮,装甲侦察营拥有m26侦察型轻型坦克56辆,装甲侦察车82辆。越野吉普76辆,超重型特种炮兵团拥有48门“玄武”xw4003(p)试验型280毫米特种重炮,弹药车144辆,特种拖车70辆,特种抢修车50辆。战术自行火箭炮团拥有s10型22联装180毫米自行火箭炮116辆。a7“天狼星”战役战术飞弹发射车36辆,陆军“游侠”特种兵大队装备70架k1通用直升机,50架k2“夸父”大型运输直升机,此外还有一个装备60辆120毫米无后坐力炮的越野车队。一支105毫米超轻型榴弹炮营(直升机空运)一个装备n3“天袭”战术攻击机64架。k84“杜鹃”校射联络机18架的陆军航空团。整个装甲教导师总编制为51532人,一线战斗兵力34226人。事实上。装甲教导师除了步兵部队比机械化军少,火炮缺编5至10个团之外,其它方面和一个机械化军相当。而装甲教导师的装甲兵力比机械化军还要强大一些,因为机械化军也不一定会编制超重型坦克和超重型坦克歼击车,而且机械化军也没有陆军特种部队的编制,所以实际上装甲教导师是一只进攻性极强的战略突击力量。一个重型装甲集群。
由于从战争一开始,红军东方、东北方方面军就没有对这个从两个方面军结合部穿插进来的中国装甲集群给予足够重视,因而只有苏军东北方面军机械化第3军所属的坦克第5师,以及东方方面军第13集团军所属的步兵21军对该装甲集群进行了反击。
最先阻止该装甲集群的是红军坦克第5师。该师从4月2日4时20分起便遭到了中国飞机的猛烈打击,实力遭到很大的损失。但该师所属坦克第9团的27辆“t-28”中型多炮塔坦克和一些“bt”快速坦克却在华军必经的塔拉河铁桥上与装甲教导师的先锋265辆坦克展开了力量对比悬殊的激战。面对强敌,红军首先利用一些车身掩埋在地下的坦克露在地面的炮塔,对行进中的中国坦克群进行出其不意的射击,然后再将活动的坦克投入战斗,给华军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与红军坦克第5师的战斗给中国装甲教导师第101坦克团团长张宗川上校的印象极为深刻,他在给上级的报告中宣称,这是他坦克战生涯中所经历过的最残酷的战斗。
但红军坦克第5师在精锐的中国装甲教导师的还击下,损失更为惨重。仅从4月2日到3日,就有90辆坦克(包括24辆“t-28”中型多炮塔坦克)被华军摧毁。该师最终未能阻止华军的推进。
在克服苏军的抵抗后,拥有近千辆坦克的装甲教导师得以在4月4日顺利的将苏军东方、东北方2个方面军割裂开来。同一天。该装甲集群下属的装甲第1旅还击退了由东方方面军预备队抽调出来的苏军步兵第21军发动的反击。此时,由于巴甫洛夫将这个方向上的第13集团军步兵第44军,用以防御在装甲第3集群以南进攻的华军第9集团军,因而在华军装甲部队和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之间出现了巨大的真空地带。尽管道路稀少且拥挤。东方白指挥的装甲教导师仍然得以从这里长驱直入。
就在这一天,装甲教导师的先头部队已经兵临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城下。
这天下午15时,迫切想占领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中国人向这座以斯大林“最亲密的战友”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发动了冲击,企图一举夺占这座城市。当上百辆中国坦克在装备越野卡车、半履带输送车的摩托化步兵掩护下直扑向苏军阵地时,意想不到的抵抗发生了。
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上担任防守任务的是苏军第13集团军步兵161、100师。这2个师在进入阵地前曾遭到过中国飞机密集轰炸,而且也没有任何炮火支援(他们的炮兵都被调走了)但他们却用集束手榴弹和燃烧瓶顽强的抵抗着中国坦克的攻击。虽然华军坦克和摩托车曾数次冲入苏军阵地。但在步兵第100师师长鲁西扬诺夫、步兵161师师长米哈伊诺夫的指挥下,苏军仍然打退了中国的进攻。在持续一天的战斗结束后。华军在苏军阵地上丢下了15辆坦克的残骸。
自战争开始以来,苏联军队大都是在向防御阵地开进的过程中遭遇中国坦克集群。由于缺乏反坦克武器和可以依托的阵地,加上缺乏抗击坦克冲击的经验,红军士兵们一旦遭遇到华军成契形纵队、以不可阻挡的气势。轰轰隆隆快速开进的大群坦克、摩托化车辆,往往会陷入惊慌失措甚至溃散的境地,自然无法组织起有效防御。而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城下,苏军的2个步兵师虽然没有足够的重武器,却有比较稳固的防御阵地。其中。步兵第161师的防守正面为9公里,仅有的2个步兵团被分别部署在第1梯队和第2梯队,防御纵深为5公里。而步兵第161师防御正面为18公里,纵深6公里。其第1梯队有2个步兵团,第2梯队有1个团。这种阵地配置保证了较大的防御密度和一定的纵深。加上苏军的顽强战斗,直到4月8日华军装甲教导师投入压倒优势兵力以前。这2个步兵师都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阵地。
就在华军装甲教导师集群兵临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城下的同时,在东方方面军左翼攻击的中国第2装甲集群在克服苏军反击后,也在向纵深推进。在占领了托博尔斯克后,华军兵分两路,左路为摩托化第47、46军,其目标是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与装甲教导师集群会合,右路是摩托化第24军,它的目标是更为深远的下塔吉尔。在这一过程中,被包围的红军第13集团军步兵47军下属的4个步兵师还在不断对华军装甲纵队进行反冲击,但这些冲击进行得十分分散,除了增加伤亡外,未能起到太大作用。对华军装甲教导集群来说,真正的麻烦来自已经被远远扔在中国坦克部队后面的秋明城。
从战争爆发的第1刻起到斯维尔德洛夫斯克陷落,在这座始建于1586年的古老边境要塞中,残酷的战斗始终没有结束。
为了占领要塞,华军中央集团军群投入了陆军上将赵东胜指挥的第12军,编有步兵第31、34、45师,其中步兵第31、34师负责在要塞两翼行动,而步兵第45师则受命直接攻占要塞。巴海少将指挥的中国步兵第45师,前身是东北军步兵第4师,该师曾在桑叶河战役中13天内进军400公里,平均一天行进30公里,顶着日军的猛烈炮火、不顾重大伤亡一举强渡桑叶河成功,因而被中国最高统帅部视为一支特别顽强、善战的部队。在对苏开战时,该师编有步兵第130、133、135团,炮兵第98团、第45侦察营、第45反坦克营、第81工兵营,第65通讯营。全师兵员约17000人。
另外,该师的进攻秋明要塞的行动还得到了步兵第12军直属加强部队的支援,其中有第192、201强击火炮营、2个150毫米榴弹炮营、6个210毫米榴炮营、2个105毫米加农炮营。
第五百六十五章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雪球”
“共工”超重型迫击炮是一种安装在履带底盘上的专用攻城巨炮,可以在1小时内向目标发射6颗混凝土破坏弹,每颗巨型炮弹在垂直落下时能够贯穿两米半厚的钢筋混凝土,可谓无坚不摧。除此之外,中国第2航空队也将为步兵第45师提供必要的空中支援。
与步兵第45师对抗的苏军要塞的守备部队主要包括第4集团军步兵第42师和步兵第6师的7个步兵营,1个侦察营,2个炮兵营。第17内务人民委员会边防总队以及一些工程部队。总的兵力约8000人左右。即使不考虑华军的加强配属部队,苏军的兵力也只相当于步兵第45师的一半。在火力上,主要靠轻武器作战的苏军更是处于绝对劣势。战争爆发第一天,秋明要塞的4座主要堡垒就被渗透进来的华军分割包围,而几乎所有的高级指挥官此时都不在要塞,因而这些陷入华军重围、每天承受着最猛烈火炮轰击的红军守备部队之间几乎不存在任何联系,已经撤到几百公里外的上级指挥部门则根本就不知道他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