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从锦衣卫开始 第529节
大棒加甜枣,大棒已经足够,甜枣,显然也是必须。
凡事过之不及,对士绅,亦是如此。
重重思绪流转,许久,天子才缓缓放下了手中这一册卷宗,眉头紧皱,难掩忧虑。
大棒加甜枣,看似简单,但要做起来,可真的不容易。
大恒立国虽有十年,但天子可以断言,这天下,不论南北,士人,对大恒,对他昭武帝,依旧还是敌视之态。
大恒土地改制,教育改制,选材改制,里甲改制……
无一例外,触犯的,皆是那些普遍存在的耕读传家之士的利益。
古语有言,君择臣,臣亦择君。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而当下,天子掌控之下的大恒,将他们从云端,打落地狱,剥夺他们的财产,掠夺他们的财富。
如此,又怎么可能指望他们还感恩戴德。
尤其是,前明,距今,这才多少年。
天子之政,不可能改变。
要改变的,只能是他们。
他们不改变,天子又如何恩待?
况且,自当年平定江南,大恒由打天下,转为治天下之后这些年,天子对文官,对士绅之恩待,已有不少。
他们没有完成改变之前,再多给恩待,无异于养虎为患!
去岁白莲之乱,已然清晰证明这一点。
地方的无力与纵容,直接导致区区白莲混乱,蔓延三省。
如此之群体,纵使不能一杆子全部打死,但哪怕只是少部分人的别有居心,也足以祸患无穷!
靖武帝还在,前明无数旧臣,也还在大恒的统治体系之中,享受过前明时期肆意逍遥的无数士绅地主,也还存在于当今大恒天下。
时至当下,崇祯之陵,每年祭日,祭祀之人,都是络绎不绝。
一个软禁的靖武帝,一个灭亡的前明,都能让不少官居高位的臣子,为之大开方便之门,暗通曲款……
祸患犹存,谈何恩待?如何恩待?
“呼……”
天子长吐一口气,亦是将心中忧虑压下。
显而易见,当下,大恒之苛,依旧要保持。
换而言之,那就是……阶级的斗争,不可心慈手软丝毫,也不可因一时之弊,而荒废百年大计。
忧虑置于一旁,天子之思绪,却未曾歇息丝毫,桌面上的奏本,似永远都未曾减少。
来来去去,上通下达,天子巡视之驾每天来往之驿站信使,络绎不绝,天子桌桉之上的奏本,却也永远是堆积如山。
而天子之驾,却也依旧在这畅通无阻的水泥官道上,浩浩荡荡而行。
从朝鲜出发,再度穿过辽东走廊这一条曾经的天险之地,过山海关,最终,至陕西之地,这一个曾经,乃至现在,都牵扯着天子无数心力的苦难之地。
陕西之建制,自前明起,到当今大恒,也未曾有过变化。
相比后世之陕西,当今之陕西,虽是一省之地,但其涵盖之地域,显然比之后世之陕西,要辽阔得多。
后世之宁夏,甘肃,陕西诸省,绝大部分地域,组合一起,便是当今之陕西一省。
如此浩瀚一省,几乎都可以称的上是北地半壁天下。
这也是为何陕西天灾与民乱,从前明至今,一直让天子焦头烂额的最大原因。
朝廷迁徙之策的迁徙之民,皆在于陕西,其根本原因,也是在于此。
曾经为王霸之根基的关中平原,在当下,已然是枯土千里。
持续了多年的迁徙之策下,陕西大地,数百万人口被迁徙至各地,又导致了这枯地千里之下的人烟稀少。
而朝廷的迁徙之策,依旧还在持续,显而易见,哪怕迁徙了陕西数百万百姓,这枯地千里,还是难以负担起供养陕西本土百姓的职责。
时至当下,在工程赈灾,迁徙之策,土地改革,耐旱作物推行等等诸多政策贯彻实施已久的情况下,每年朝廷都还得向陕西拨给数百万石粮食,为赈灾所需。
可以预见的是,这种赈灾,还会持续很久,会一直持续到这绵延的天灾结束。
毕竟,哪怕陕西灾情再严重,天子也不可能将陕西之民尽皆迁徙,甚至,哪怕是当今的迁徙之策,每一次迁徙人数,都是经过详细的统计得出。
辽省为重地,河套为重地,陕西,更是重地所在!
比邻西北藏地,直面北疆草原。
陕西不稳,陕西汉民不多,大恒就谈不上图谋西北与草原。
如此之下,显而易见,哪怕陕西灾情再严重,大恒也得硬生生扛着,保证陕西百姓之人数,在一个安全的区间,迁徙,只是缓解压力,而非彻底解决压力。
真正要彻底解决陕西这天大的包袱,谁也没有办法。
天意难违,天灾,同样,谁也解决不了天灾……
……
第七百二十九章 代价
官道依旧畅通,在当今昭武十年,历经了数年的大建设,统一规格的水泥官道,在这陕西,已然是无比之普遍。
其普遍程度,甚至比之大恒其他富裕省份,多有强得多。
十数年如一日的天灾绵延,在天子长期依旧的要求下,铸就的,便是灾情如军情的秩序。
按大恒制,凡灾情,同军情,在事出当日,无论何时,必须在第一时间向上汇报。
当前官道畅通之下,各地与中枢的上通下达之时间,也早已明确。
超出时间范围者,追责到个人!
赈灾,亦是如此。
早在昭武初年,天子就尝试建立起了大恒的储备粮仓计划。
立国十年时间,随着财政拮据慢慢缓解,在当下,天下各省要地,皆设有储备粮仓,直属中枢管辖。
天下各府县,也皆由留存的官粮储存,以应继急需。
其中最大的储备粮之地,自然莫过于京城这个统筹天下粮价,收拢天下之粮,或倾销天下之粮的中枢之地。
每年税粮,除了稳定粮价,以及留存各地储备粮仓及县府官仓的粮以外,其余者,一律运至京城储备仓储存。
之所以如此之繁琐,其根本原因,自然还是当下绵延之天灾,让天子,以及文武重臣,几乎都有了心理阴影。
粮食,似乎存得再多,也总感觉不够。
粮越多,心里,才越踏实。
这畅通无阻,且几乎普及的水泥官道,俨然就是中枢集权的大政府体制之下最好之体现。
地方之情,中枢要第一时间得知,中枢之意志,亦是要第一时间至地方。
上通下达,统治体系基本的统治讯息传递,便是在于这如命脉一般,纵横交错于大恒天下的一条条官道之上。
只不过,相比天子到过的大恒各地的喧嚣,哪怕是这官道,入陕西境,就好似被套上了一层削弱一般。
整洁笔直的官道,代表着文明的气息,而道路两旁,却是如同蛮荒一般,枯寂,荒芜!
两者之间,俨然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若非身处这个时代,实在很难体会到这种天灾之下的无力。
天子记得清楚,在后世之时,翻阅历史,寥寥几笔,记下历朝之灾荒,实在不值一提。
便处在了
而当从孤身来此世,便是处在荒野之间,为一口吃食而挣扎,为如何或者而挣扎。
那时,是切身之体会。
而后一步步掌权,一点点的看清这个时代,这种体会,无疑更是深刻。
这个时代的天灾绵延,非是常见的那般,如某一县某一府旱灾水灾这类局限一地的灾情。
而是普适性。
放眼天下,大江南北,从前明的两京十三省,到当下大恒一京十七省。
几乎可以说,在这十数年里,就没有哪省,是没有被天灾席卷过。
唯一的区别,就是灾情严重与否。
就好比在当今天下桌桉之上,最常见的诸如一县一府闹灾荒之奏,动辄涉及十数万百姓。
如此之灾,若放以往历朝历代,那必然是举国震惊之事。
而在当下,这已然是近乎程序化的平常之事。
灾荒上报,朝臣们甚至都无需商议,天子审阅后,事情直接转交户部,工部,拨钱粮,派官员,一套流程,在当前的大恒,已然是彻彻底底的程序化。
当一个国家处理天灾,已然把其做成了一个程序的事情,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悲哀。
程序的作用,是在于规范,在于有效的上通下达。
而对灾情如此……
若是可以,谁又不想天下承平,哪怕天下官员,对灾情处理手足无措,天子亦是欢喜。
这样的话,至少证明,这天下,安定,安康!
注视着车窗之外的荒芜之景,天子神色俨然已经有些恍忽。
大恒有两大免税省,其一,自然就是辽省,其免税群体庞大的原因,是因为迁徙之民安置的政策。
另外一个,便是这陕西了。
从前明末年,天子平定陕西,至当下昭武十年,陕西一省之民,皆是免除农税,无需纳粮丝毫。
一省之地,免税十数年,如此之政,放眼青史,亦是堪称罕见。
可以预想的是,对陕西的免税之政,依旧还会持续。
究其原因,自然就是因为陕西天灾之恐怖。
上一篇:四合院:从贾张氏怀孕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