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重生于火红年代

重生于火红年代 第1239节

莒城港是难得的深水大港,降水丰富,城市人口又不多,所以莒钢的崛起确实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宝钢、联钢建设之初,都曾经考虑过莒城,但后来都因为种种原因未果,直到莒钢神奇般的崛起。

这家创办于2003年的小钢厂,一开始的注册资本只有两个多亿,但是在杜总的经营下,在齐鲁省市的全力帮助下,从3月31日开工建设,当年的9月28日出铁出钢,历时181天,创下了世界钢铁行业的奇迹。

在五年前严厉的宏观调控时,这家以H型钢为主要产品的小钢厂只有一百万吨产能,并没有获得中枢的批文。

国家改发委清理固定资产投资核查到莒城钢铁时,齐鲁省政府向发改委做了保证。其保证的主要内容是在确保齐鲁省钢铁总量不变的基础上,砍一些小的钢铁项目,保留优质钢铁项目。

而这个小钢厂莒城钢铁却被齐鲁省列入优质钢铁项目,因此幸免停产。再加上杜总异常低调,外界很少知道齐鲁有个莒城钢铁,所以这家小钢铁企业成功的蒙混过关。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家小钢铁企业从一百万吨产能到一千万吨产能只用了短短五年时间,因为夏国发展实在太快了,给这家钢铁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巨大的需求,促使莒城钢铁疯狂扩张,但是如此快速的扩张,莒钢自然也有不少问题,莒钢有多座低水平的高炉,不少项目没有得到完整的立项和环保批复就仓促上马,在金融危机的寒潮袭来之时,莒钢立刻停止了高歌猛进发展的步伐。

所以孙祖杰此时,一是算旧账,莒钢五年左右的时候,吹气球一样的做大到上千万吨产能,到底是谁的责任,谁给莒钢这么大权力,搞这么大的产能?要是想扩张就扩张,要改发委干什么?

在五年前启动的宏观调控中,中枢有明确的指示,不允许上落后产能,要上新产能,必须首先淘汰落后产能,莒钢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这么多技术不算先进的高炉?这么多没有完成立项审核的项目又是怎么回事?

在完全了解了莒钢现状之后,孙祖杰在来到齐鲁之前,首先严厉批评了李昊,认为他作为前齐鲁省委书记,在莒钢钻空子的问题上要付主要责任。

根据孙祖杰的要求,李昊在中央局会议上做了一次深刻的检讨,这件事也就过关了。毕竟夏国的发展是结果导向型,莒钢干得不错,中枢也不能严厉处置。而且通过钻空子的方式发展,好吧,不是一个人,孙祖杰自己也是其中一个。

当然对李昊,孙祖杰也只能警告,但是对于齐鲁省的主要负责人,孙祖杰可就不那么客气了,必须杀鸡儆猴,让他们知道制度的森严。他们也没什么好抱怨的,既然敢做,上面就要严厉惩罚。

凶完之后,孙祖杰接着说道,“现在你们汇报一下齐钢重组莒钢的相关事宜!”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钢铁业立刻陷入了亏损,这也没有办法,谁让夏国的原料被控制呢?华投系虽然拥有了不少铁矿,但是能做到的只能是限制老外涨价太多,同时让一部分关系不错的企业过关,要想全行业都好过,那也太强人所难了。

这种情况下,夏国掀起了一轮钢铁业整合,齐鲁省委省政府也不例外,他们准备整合省内钢铁产业,通过拉郎配的方式,让国有的齐钢合并民营的莒钢,这件事孙祖杰知道之后,就不太满意。

钢铁产业非常特殊,属于基础行业,国企一贯占据主要地位,这是夏国的经济体制决定的。不管是中枢,还是孙祖杰,都很清楚,夏国必须对经济要素有相当大的控制力,要不然就会严重影响到中枢对经济的调控能力。

而齐鲁钢铁产业也确实有整合的现实需要,因为历史原因,齐鲁主要钢铁企业都身处内陆,成本很高,而齐鲁钢铁企业所需要的铁矿石80%以上需要进口,这种情况下搬到沿海,是必由之路。

齐鲁想打造一个两千万吨的超大型钢铁企业,怎么办,想得很简单,莒钢一合并不就有了吗?问题是国企和民企管理体制的巨大差异不说,莒钢现在赚钱,齐钢还在亏钱,让亏钱的兼并赚钱的,呵呵,也只能呵呵了。

但是反过来,让莒钢兼并齐钢,难度也超级大,这么大规模的民企吃掉国企,影响太大,也没有先例。这一点也许无所谓,最头疼的是,莒钢现有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也不能承载提升齐鲁产业水平、推动齐鲁钢铁业发展的历史使命。

孙祖杰听完之后,摇了摇头,“长健同志,程广同志,坦率说,我个人并不认可齐钢重组莒钢,原因很简单,失败的可能性很大。

你们成功的理由也许有多多,但光光一点,莒钢心里不服气这一条,就要了重组的命。重组合并,一定要两方面心甘情愿,用行政手段、金融手段等等促成的重组,往往会拖累两家企业。

如果换成是我,我是不会强求合并的,就算合并,也要等莒钢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在进行。当然我说的山穷水尽,不是你们现在的手段,而是莒钢经营出了大问题,活不下去了。。”

程广吃了一惊, “孙总,莒钢的经营成本要远比齐钢低,要是莒钢都经营不下去,那齐钢岂不是要破产了?”

孙祖杰摇摇头,“程广同志,你一定要记住一点,钢铁产业是周期性行业,过去一些年的好形势蒙蔽了太多同志的眼睛,以为钢铁产业的高增长高利润会一直继续下去,事实上这是不对的。

我们的经济已经到了转折期,基础建设和城市化的大扩张确实还会继续一段时间,但是往消费转型,产业升级、往产业链的上游攀登将是必然的。

这种趋势下,钢铁业不可能再有前些年那么巨大的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市场竞争,应该就在这几年。到时候为了活下去,各地企业必然要进行一场惨烈的竞争。这个时候考量的是企业的内功,谁成本低,谁技术更高,谁就能活得更久。

我国钢铁产业对国外铁矿石的依赖度太高,这也就决定了谁的产业链更完善,谁靠海更近,谁更能持久。我估计,除了沿海的几个入股天翼投资的钢厂,其他的都会出现巨额的亏损。

齐钢不行是必然的,莒钢应该日子会好过一些,但也好不到哪里去,技术不行,环保投入不够,在越来越重视环保的当下,这一块一定会拖累莒钢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是省长,我不会再扩增一吨产能,而会把精力放在如何修炼内功上,一要想办法解决莒钢的技术和环保问题;二要想尽一切办法转移或者减少齐钢在内地的产能;三是不断提升钢铁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单位产品的利润。

做好了这三点,齐鲁钢铁产业的实力才会真正提升。不要把精力放在什么齐莒整合上,那根本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反而会浪费宝贵的时间。”

说到这里,孙祖杰冷冰冰的说道,“钢铁业如此,煤炭业同样如此,各种周期性行业大概率会如此。齐鲁的传统产业太多,各种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大而不强的现象很明显,你们的困难很快会出现。

如果你们省里不能正视这一切,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而是继续假大空,敷衍塞责,堆垒数据,搞这个大,那个大,十年之后,你们不是在追赶广南,而是必然会被江东拉开一段距离,甚至有可能会被浙东赶超。”

孙祖杰顿了顿,扫了这两位齐鲁本土出来的同志,“到时候,我不知道你们怎么跟齐鲁的父老乡亲们解释!”

孙祖杰危言耸听了一番,留下了一堆警告的话,话语间充满了不满。他确实有理由不满,程广在调到齐鲁之前,孙祖杰特意让他在深南做了三年,为了什么,为了就是让他增加对高新产业的认识,然后想办法引导齐鲁的经济转型。

结果他回到齐鲁一年半了,除了一些口号,一些招商引资的动作以外,其他的干得实在不怎么样,有些事情他也可以理解,比如他初来乍到,比如齐鲁高级干部众多,比如齐鲁民间风气保守,比如齐鲁的科教资源贫乏等等。

但这些都不是理由,他是省长,他有责任带领齐鲁经济突破瓶颈,他也有责任做一些艰难的开拓性的工作。孙祖杰可以接受程广失败,但绝不能接受他不做事,作为孙祖杰的干部,他必须有这个自觉。

所以孙祖杰毫不客气的说教了一顿,留下了面面相觑的齐鲁主要领导,转身就去了济州军区考察,并接见该军区师以上将领。

孙祖杰继续就作风整顿和枢密系统改革发表讲话,要求全军区与钱国耀这一类腐败分子划清界限,主动照镜子、查问题、找差距,对症下药改作风,为即将到来的全军改革做准备。

但是让他想不到的是,就在他离开济州前的当天晚上,齐鲁省委省政府班子所有成员,又一次主动找到了孙祖杰,就一些工作上的不足道歉,并表示一定会想办法解决经济齐鲁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请孙祖杰给齐鲁把把脉,到底应该怎么发展。

这一次行动是谁推动的,孙祖杰不知道,但是他很清楚,这么做很符合齐鲁官员的特点,听指挥,做事任劳任怨,全心全意执行上级决策是齐鲁官员的显著特点,但是当夏国发展到今天,需要更加重视创造,更加重视人才时,齐鲁式干部的缺点就暴露出来。

在思想上,齐鲁人过于保守,喜欢当官,把当官的成就视为成功的标志;与南方人相比,齐鲁人更喜欢从事传统产业,看不上虚头巴脑的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显得有所不足。

孙祖杰给他们讲了讲自己的想法,比如减少传统产业投资,增加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创业软环境等等。

目前齐鲁的种种问题,比如高等教育不够的问题,比如官本位思想问题,比如如何营造创新创业的软环境等等,在孙祖杰看来,都可以改变。

改革开放至今,就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齐鲁人既然能够适应,一直排名前三,说明不缺乏变革的勇气。

说到最后,他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齐鲁一些地方,女性在吃饭的时候不能上桌,这反应了齐鲁传统的一面,但这种传统在今天更强调创新,更强调变革的时代就显得有些裹足不前。

发展越来越快的互联网信息产业,齐鲁几乎没有,原因就是齐鲁社会太实在了,没办法接受互联网产业初期巨额的亏损,也没办法接受发展这些产业所需要的社会文化。

福宝网的大忽悠前前后后跑了多个地方,在燕都没办法立足,在东海也没办法立足,最后在风气相对宽松一点的杭城立足,不是没有原因的。

所以孙祖杰认为,齐鲁要想突破目前的瓶颈,继续发展,要在思维上做一些改变,要学会容忍一些异类,要为这些异类创造发展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企业领域,官场也是这样,不要动不动就官大一级压死人,一心围绕着上级指令不停的做文章。

他这一趟考察,到哪里看到什么,有几个盆栽都差不多,这种千篇一律,创新产业怎么能够发展起来?

首节 上一节 1239/127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重启大宋:从科技兴国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