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第970节
这一片宽达两三里的狭长战场之上,两军渐渐靠近。
阿瓦王很快意思到了,双方军队很难展开,最少缅甸军的军队不可能完成展开的。
要知道缅甸军队正在行军之中,前锋与后卫相距近十里。
十里并不是一个很远的距离。
但是在战事之中,却可能是一个永远也到达不了的距离。
阿瓦王立即传令道:“让后军暂且押后,让象兵先过来。立即马上。”
虽然象兵有很多弱点,但是在缅甸依然是最主要的作战兵种,甚至缅甸人衡量国力,都要算有多少象兵,就好像春秋战国时期,算每一个国家有多少战车一样。
只是象兵负重能力强,阿瓦王身边有一些象兵护卫以外,其他象兵都在后军,负责转运物资。
就在阿瓦王正在调兵布阵的时候,汪直也在调整自己的部属。
此刻,汪直已经将自己手中的筹码用到了极致。
手中两万明军,千余骑兵,还有汪直身边百余护卫,再加上白古与东吁两部加起来大概有万余人。
汪直不可能将决定战争胜负的希望放在东吁与白古两部。
在汪直看来,这两部军队,不过是一个摇旗呐喊的角色。如果这两个小邦能打赢缅甸,也不会被打压着向大明靠拢了。
所以汪直给他们安排的事情,也是摇旗呐喊的事情,就是在大军之后,不住的运动,掀起狼烟,让对方觉得,明军的主力在此。
事实上,这种摇旗呐喊的任务他们完成的很好。
让阿瓦王根本没有发现,他面对的区区两万明军。
当然了,前锋急速崩溃也给了阿瓦王错觉。
阿瓦王在麓川之战对阵的军队都是地方军队,不管是云南本地军队,还是交趾的军队,都不是京营序列的军队。
打的战事也不是正规的阵战。
所以,他对明军京营的实力到底是什么样子,其实并没有什么直观的感受。
所以在他心中,前锋之所以败的这么惨,定然是遇见数倍于他的明军进攻,而不是别同等数量甚至还要少一点的明军,一触即溃。
所以,阿瓦王面对明军显示出持重的态度。如果他知道明军主力只有两万,绝对不会这样做的。
定然会发挥数量优势,一波一波的对战,不给明军喘息之机。
这也正中汪直下怀。
虽然刚刚一战之中,出力最大的是骑兵。步卒其实并没有多辛苦,甚至比不上训练辛苦。但是这一场大战,才刚刚开始。
毕竟敌众我寡,说不定要打成什么样子。
而战士们的体力,就是现代战争之中的油料,要时时刻刻注意。
汪直正好让军队稍稍休息一会儿,回回气,当然这个时候他也不会浪费,他叫来白古一边的军官,如此如此的交代几句。
这个军官心领神会,立即答应下来,随即骑着一匹马,来到两军阵前,用缅甸语大声呼喊道:“我是阿瓦守军之一,阿瓦城已经被攻破了,大明太子派遣爪哇伯带来十万大军北征,云南明军已经立追过来了,二十万大军合围于此,尔等败局已定,数数投降,大明太子宽大为怀,还能放过你们,否则”
他话音未落,却见一支利箭越过空间,射中此人的喉头,立即将这个人给射死了。
但是即便如此,给缅甸军队士气带来极大的打击。
阿瓦王知道,这个人是假的。
原因很简单,就好像汉语有口音一般,缅甸话也是有不同口音的,这个人的话根本不是阿瓦本地口音。
一听都知道是假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分辨能力的。
特别是军中大多少人都是阿瓦人,即便是流言,也不是短时间能辟谣的。
汪直第一招就是攻心,瓦解对方军心士气。
阿瓦王本想从后面调过来足够的军队,然后再进攻,但是此刻他却是不能忍下去了。
面对谣言,辟谣是没有用的,最少现在是没有用的。
阿瓦王只能让下面的士卒没有时间多想。
那就是立即让他们上战场。
战争这一件事情,想得越少的人,才能从战争之中活下来,越是胡思乱想的人,越不容易从战争之中活下来。
毕竟生死之间,是最容不得分心的时候。
不管,阿瓦王愿意不愿意,都要这样做。
汪直看缅甸军阵动了,他眉头微微一挑,暗道:“好。”
火器时代,大多少时候是利于防守,而不利于进攻的。汪直军队少,想要发挥出最大的效率,不应该是进攻,而是想办法引敌人来攻。
他放出谣言,只是想拖延一会时间,却不想对方却坐不住了。
这对汪直来说,是意外之喜。
汪直立即下令各部变阵坚守。
第五十七章 步步紧逼
第五十七章 步步紧逼
明军军队火器装备之多,已经到了对半的地步,甚至更多。
这还是汪直所部,远离后方,很多火炮太过沉重,都丢到阿瓦城下,并没有带回来,否则火器装备只会更多。
量变引起质变。
缅甸军这边,阿瓦王根本没有想到这一点,他仅仅是将这一支军队,当成云南或者交趾的屯田卫所军来看的。
所以他以数十头大象为先锋,后面的大军大举上前,向明军严整的阵势冲了过来。
很少有铁甲,在热带的环境之下,想要保养铁甲是相当不容易的。再加上缅甸的产铁量也没有明军那么多,自然不敢大手大脚的用。
更多是皮甲,在关键的地方用金银铜铁做装饰而已。
看上去英武非常。
他们在大象的后面,不用直接面对明军,一个个充满了勇气,有争先恐后,大喊大叫,远远的汪直就能听到,震耳欲聋的喊杀之声。
但是汪直一个命令都没有下。
他早已将指挥权下放了。
明军对缅甸军的优势,是全方位的。
其中军事教育的上的优势更是明显。
许泰区区一小将,就能有上好的发挥,临阵决断,纵然不能说惊艳,但也能说合格。而下面四个营官也都如许泰一般,有武学正规教育背景。
可以说,王越进入内阁之后,大明武学已经一统天下,凡是高级军官,如营官,指挥使等等,没有武学出身的背景,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这样做,固然让一些下层英勇厮杀的将领,即便是有再大的军功,也被压制在底层军官之中。不在武学进修数年,根本不可能摸到营官的宝座。
但却保证了大明大部分高级将领,纵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总体上来说,也是在水准之上的。
汪直任命的这四个营官也是如此。
汪直根本不觉得,这样的战事需要他细细安排下面人才会打。只需等着小儿辈大破贼矣即可。
事实证明,汪直的信任是有道理的。
比起缅甸军那边大声呐喊,锣鼓喧天,声势浩大。
明军这里寂静的让人发寒。
两万人,分成四个方阵,一字排开,站立在空地之上。
这里虽然是一条路,但是道路宽度有限。更多的士卒站野地之中,草地之上,甚至还有浅浅的水坑,淹没到了脚踝。有的地方草木茂盛,有齐腰高。
如是等等。
这才是战场之上的真实环境。有一片空地能够展开军队就不错了,就不能要求太多了。
而正是这种复杂的环境之中,如果队形有一些小小的扭曲,这些士卒却一些交头接耳的说话,才是真正情况。
而明军这边,却是什么都没有。
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那就是呆若木鸡。
整齐的阵势,看上去不像是人能排列出来的,好像每一个站立的士卒都是一个假人一般。
至于冲过来的敌人,就好像没有就看见一般。
一些军官要比士卒自由一些,但是他们也没有多说话,只是小口小口抿着水喝。
等待命令。
大象奔腾的速度很快,就好像是一座小山一般,向阵前冲了过来。
这个时候,最前面的长矛手有稍后面一点明军火铳手有一点紧张。
因为大象皮糙肉厚,虽然会被火铳打死,也能被打死,但是有时候一连打上几轮都不能要了这大象的命,等大象冲入阵中,即便是垂死挣扎,也能让明军死伤非小。
只是他们再紧张,再害怕,没有命令都不能开铳。
还好下令开火的命令并不晚。
雄象高高扬起两根洁白的象牙,就好像是长矛一般,向明军冲过来,在尖锐的哨声一下,明军士卒立即反应起来。
本来竖着长矛顿时放下来。
一根根长矛近乎放平,一个个士卒半跪着,一个个人力拒马就形成了。
随即一个跟火铳透过长矛手与长矛手之间的空隙,火绳冒着簌簌的白烟,弹指之间,就没入枪管之中。
片刻之后,一声轰鸣。火光带着硝烟,将弹丸弹射出来,远远打在大象的身上。
不是一颗。
也不是两颗,三颗。
而是一瞬间有数十颗,数百颗弹丸打在大象身上。
因为大象的目标太大了,引动了前线所有大明士卒的神经。这些士卒下意思对大象集火。当然了,虽然火铳的准头,有些飘忽不定。
但是大象太大了,也太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