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明天子

明天子 第755节

宁化县编户有五十一里,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共五千多户。数万人丁。但是土地很少,福建本来就是人多地少,真正可以耕种的多是沿海的平原地带。

宁化县却在武夷山下,穷山恶水。

大部分田地都是旱田,山田,很多地方的产量,连北方大部分地方都不如。很多土地只能收上数斗米。

连一石都上不了。

数万人丁,也不是在宁化县聚集,而

是分散在群山之中,聚族而居,李东阳也看过客家人的院落,那哪里是什么院落,分明是一个坞堡。

数百人丁把守,水粮具备,守上数年都不能问题。

这就是出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宁化县的宗族势力特别强大。

倒不是说,大明别的地方,就没有什么宗族势力了。哪里都有宗族势力,但是别的地方,也没有像宁化县一般。

没有这些大家族的点头,什么事情都做不成,黄家,李家,宁家等几大姓瓜分了宁化县上上下的权力。

这些族长也不是善茬,都是能一声令下,拉过来几十个上百人个壮丁出来,打生打死的。

而李东阳能管理的县城,也不过几千人而已。说起来,也就是后世一个大村落。

这也罢了。

最让李东阳感到棘手的是,商路艰难。

说实话,宁化县与江西石城县相距不远。这一条路,也是从福建到江西的山道之一。

只是一路都是山路,能通过多少人?

而宁化县的生态,近乎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之中。

银子这东西,在宁化县流通很少,也就在县城之中用。在乡下大多用铜钱,甚至很多地方连铜钱都不用。

干脆是以物易物。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这个穷。另一个方面,就是宁化县这里几乎与外界隔绝,除却每年运送田税到福建去之外。

很少与外界有什么交流。

即便缴纳的赋税也不多,不过一两千石而已。

并不是说宁化县的赋税只有这么多了。

而是大明体制之下,赋税大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转运,一部分是留存。

转运又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京运,就是运输到京城的,如漕运,就是典型的京运,再又是边运,就是运输给边疆的,再有就是转运。就是从内地某处转运到某处。

而宁化县的赋税,大部分都转运到福州府之中的。

但是赋税转运却是一个苦差事。

如果用一条鞭法,从运粮变成运输银两,对百姓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减负行动。

但是在宁化县这个地方,却是万万不能用的。

让宁化县的老百姓交粮食尚可,毕竟虽然宁化县的土地单薄了一些,总是有一些收成的,从土里刨食,还是能刨出一点粮食的。

但是如何从土地刨出银子,就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如果让百姓缴纳粮食之后,再缴纳赋税,几乎将百姓生生给逼死。

毕竟,宁化这个地方能有几家粮商,这

些粮商无不与这些大姓有关,想想也清楚,宁化县穷乡敝土的,又不是交通要道。

谁傻子一般来这里经商。这里的收的粮食,要运出去非蚀本不可。

而且李东阳又发现一件事情,那就是这里的银价太高了。

高到什么地步。

李东阳来当官之前,为了以被万一,从家里拿来一两百两银子,这将李家的积蓄掏出了一大半了。

随身携带,不敢动用,唯恐有一个闪失之后再动用。

李家在北京城之中,也不是什么富豪。李东阳不过是军户出身,考上进士才几年。这一笔钱大多是李东阳的几年俸禄,再加上家中几亩薄田的收益而已。

在北京城之中,如李东阳这般的人家,绝对不在少数。

但是李东阳到了宁化县才发现,他居然成为宁化县之中最富有的一撮人之一。

这里的一两银子,要比北京城的一两银子的购买力超过不知道多少,特别是在人力上。这也是福建江西人口密度位居大明之冠的绝好证明。

折银,在很多地方是一项减税行动。但是在宁化县这样的地方,却是一个加税的行为。

这让李东阳内心之中矛盾不已。

他当然知道他来的目的,就是要在这里试行一条鞭法。只是他显然小看了,朝中某些人老辣的目光。

几乎在选中这个县的时候,他们就知道,想在宁化县推行一条鞭法,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就是想办法让宁化百姓有钱了再说,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昧着良心,好官我自为之,管他百姓死活?

这也是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被那么多人反对的原因。

他们倒不是看不出张居正的办法好,而是一条鞭法不适应于很多地方。

只是大明行政能力,统一推行一个法度,就已经很吃力,如果再让下面各行其是,按照他们地方特色分别改良,只会弄得群魔乱舞,更不成样子。

只是要让李东阳昧着良心,做这事情,他根本过不了他心中那一道坎。

而让宁化百姓手中有银子,这一件事情岂是一年两年能做到的,李东阳的任期只有三年而已。

而且北京那边还有不知道多少等着消息。

不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李东阳更知道,他如果一道反对在宁化县实行一条鞭法的奏疏上去,可以想像,上辜负了刘定之一系列人,下失望于陛下,今后的政治前途就算完了。

一时间将李东阳陷入两难之中,不知道该如何进退。似乎进也不能,退也不能陷入死局之中了。

第一百一十五章 罗伦之心

第一百一十五章罗伦之心

同样面对这个问题的,就是罗伦。

因为罗伦而今在泉州南安县。

而南安县的情况与宁化县是截然不同的。

罗伦根本不用做什么,只是放出了将田亩赋税劳役一切折银的消息,南安县是作为试点之一,就有不知道多少人踏上门来。

就行有身份的人,来探口风的。

罗伦查看当地情况,更是大部分百姓都不安于农事,出海经商已经是很早正常的事情了。

南安县距离泉州不过十五里,又有水路相通。可以说是咫尺之间。而福建之地,人多地少,早就不是传闻了。

泉州这一片平原照旧人烟稠密之极,很多人想从土里刨食,也没有土地可言,但是奔波在海上的水手,商人,却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南安人。

而且南安县也有大商人,而且数量不少。

在福建商人的地位,虽然比不上同安商人,他听闻同安商人在福建商人圈子里面更是势力雄厚,一个小县之中,几乎过半男丁都在外经商。

如果能用银子还缴纳赋税,免除劳役,这种府县大多都是愿意的。

而且一条鞭法潜在的好处,还有就是放宽百姓对土地的依附。之前大明朝廷对百姓迁徙控制很严苛的。

动则都要路引。

因为很多劳役都需要人,如果人都跑光了,县里就要抓瞎。

而今一条鞭法之后,这种依附大大减轻,没有利益的事情,大明最基层的府县,是懒得浪费精力的。

推荐一个app,媲美旧版追书神器,可换源书籍全的咪咪阅读 \\i\iread\ !

罗伦什么也没有做,行一条鞭法的障碍都被扫清了。

且不说一条鞭法利于贫民,即便是富户也愿意,毕竟当地大户多半是涉足海上。比起海上贸易的利益,土地上一点点的利益不算什么。

百姓盼此法,几乎是大旱而望云霓。

如此一来,就省了他们很多麻烦。

至于粮商压价,不看看着里是什么地方,是泉州啊,海运发达之极,你真要抬价,我从后交趾省运两船粮食很难吗?至于银子,跑海贸的人也是用银子结算的。还怕没有银子?

这也是刘定之应手。

朝廷中的人将李东阳安置在宁化,其中心思刘定之岂能看不出来,他反手应了一手,看罗伦怎么办?

是顺势而为之,还是故意唱反调?

如果故意将事情做坏,自然要好好处置。但是顺势为之,岂不是说明最顽固的人都赞同一条鞭法了。

在朝廷争斗之中,刘定之就占了先手。

罗伦此刻也陷入如李东阳一般的矛盾之中。

他其实很想发掘出一条鞭法在地方推行的种种问题。

这一条鞭法没有问题吗?

有的,毕竟这一条鞭法不是从下到上总结出来的,而是在最高层之中决策,然后推行下来的。

在细节上,难以尽善尽美。

但是这都是小毛病。

罗伦顺手就处置了。

在大方向之上,一条鞭法在这种交通发达,贸易活跃的地方推行,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甚至恰如其分。

罗伦卖力推行一条鞭法,想想就知道,他在政治上的前途是没有了。

无他,在政治上,容不下一个反复的人。

但是他硬要从鸡蛋之中挑骨头,却也不是不能。只是他内心不安。

大明而今的政治斗争,还没有上升到党争的地步。而大明官僚的道德水准,还没有堕落到只看利益的地步。

特别是这些刚刚进入官场没有几年的人。

心中尚有一股为官为民之心。

“罢罢罢。”罗伦叹息一声,下令在正统三十三年夏税,以一条鞭法征收赋税。

首节 上一节 755/102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是科技大帝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