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第738节
要知道,大明的金银比官方定价在一比十,一两金子可以换十两白银,但是日本金银比最多的时候,在一比四。
如此大的的经济波动。
对于日本底层百姓,与各家大名,从来是不能承受的。
当然了,让日本人对此进行精确的分析,却是不能的,但是并不妨碍他们将这一切都归纳为明人的错。
所以日本的反明情绪一波接着一波。
而京都之战的胜负,其实也是反明情绪的一种反应。
只是足利义政的种种判断,而今不过是马后炮。
他已经骑虎难下了。
唯一能靠得住的就是大明的军队。
他剩下的数万军队,都是败军之将,只有逃得足够远,才能摆脱细川家的追击。想要反攻京都,却是想都不要想了。
只有大明军队能松他重回将军的宝座。
足利义政站在港口之前,脚上踩着木屐,有些等不及的来回踱步。问身边的伊势贞亲道:“怎么还不来?”
伊势贞亲说道:“上国航海伯王将军,已经说过了,大概就是这个时间到。”
伊势贞亲作为足利义政的代表,去长崎与王英交涉。
可以说,虽然大明还没有正式介入日本内战,但是朱祁镇划出的几个小目标已经达成一个,那就是完成对长崎的控制。
历史上的长崎成为著名的港口,还是在明中后期,而今的长崎还是小地方,不过因为日本与大明贸易指点港口。
正在迅速的繁华起来。
王英直接将长崎作为明军进入日本的集结点,从朝鲜抽调一两个卫所,直接控制了长崎的附近,并且王英下令,在长崎附近选择一个地方建设城池。
日本的建筑水平也算是有的,但是日本眼中的城,与大明眼中的城,从来不是一个概念。而且王英也知道,这个长崎城很可能是郕王殿下的驻地。
自然分外用心。
想来未来的长崎城或许不能超过京都,但也绝对是九州第一雄城。其中的意味,已经昭然若揭了。
只是当时交涉的伊势贞亲也只能当做看不见,还要出面安抚当地日本人,这些人都是幕府直属,否则足利义政也不可能控制中日贸易,并从中获得大量利益。
让这些日本人老老实实的为大明效力。
王英这与伊势贞亲约定路线与时间。
王英的计划就是先与足利义政汇合。
然后再参战。
无他。
虽然王英有足够的信心胜利,但是他对日本内部不能说两眼一摸黑,但是了解太少,虽然锦衣卫在日本有探子。
但是锦衣卫的经费是有限的,有限几个探子能让王英对日本整体情况有一个了解就不错了。
想要让他们提供足够让王英决策的情报,还是太难了。
而且王英也没有想为日本人火中取栗的想法。
日本炮灰不用白不用。
自然是先汇合在作战。
于是就确定了从长崎北上,通过下关水道,通过丰后水道,绕过四国岛,直接到了清州。
只是这样长的水道,总是有一点小小的误差。所以导致于了王英船队来迟一会儿。
不过,王英并没有迟到多长时间。
不知道谁说了一句道:“来了。”
无数日本人垫着脚尖向东南方向看过去,却见海天一线之处,有一点点黑点冒了出来,很快这些黑点就扩散开来。
不是大明的船只又是什么?
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
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
日本的船只从来没有这么大过。
中国的造船技术从来一等一的,在宋代的时候,就有万石的大船作为封舟,用以震慑小国。
而今更是如此。
王英虽然自信能胜过日本人,但是经过白藤江之战后,王英谨慎了不少。
毕竟真要说起来,日本的国力就弱于安南吗?
未必。
京都之战,双方动用的军队主力在二十多万之上,真要能一致对外,未必弱于安南军队,当然了。
安南军队经过了当年之战,从生死之间磨砺出来的将领,却是胜过日本军队了。
但是王英也知道,他带领的军队不过是一支偏师而已。
所以他从南洋水师之中抽调了最精锐的水师,都是清一色的大船。可以远洋的。其中的水手更是精锐之极,随时都可以抽调下船,参与战斗的。
之所以如此,就是他准备,一旦事不可为,就从海路撤出去。
毕竟日本这个岛国,有太多地方可以撤退了。
如此,没有了后顾之忧,王英才敢全力以赴。
只是王英万万没有想到,这样的局面,将日本人该吓住了。
包括足利义政在内。
岸上人山人海,本来等着迎接明军的军队大名,一时间雅雀无声。似乎一时间凝固了。
从他们的角度看过去,却见太阳在天空之中静静的悬挂着,大海都平静了,唯有一眼数不尽大硬帆,一面接着一面,就好像无数面旗帜,已经将整个海面遮掩住了。
黑压压的船队,将海面都压过一半。
好像一座座城池逼近。
一时间,足利义正只觉得内心被死死的捏了一下,呼吸急促了几分。他随即长出一口气。
之前他心中,还有在战胜细川胜元之后,再想办法摆脱大明的控制,并夺回长崎,但是此刻他什么都不想了。
很快船队靠岸了。
只是王英这才发现,码头的船位不够。
这个码头只有少数能够停泊大船,所以大明的船只只能依次靠岸。
随即大明明军开始下船
为了震慑日本之人,下船的明军都是一身重甲,踩在下船的栈桥之上,每一下脚步都让栈桥为之震动。
数百明军士卒,整齐的盔甲,站在各自的位置上警戒,与一边警戒的日本士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首席日本的甲胄,铁甲并非没有而是不多,更多是皮甲甚至竹甲,唯有有身份的大名才有铁甲。虽然而今站在这里的军队,乃是足利义政的亲卫,战斗力还是有的,在足利义政撤退的时候,就令他的亲卫数百人,分为三队依次断后,最后细川胜元停止了追击。
可见这一支军队的战斗力。
所以他们装备很精良,每一个人都是武士,身上带着好几把日本刀。还有甲胄,按说已经是足利义政军队之中少数能拿得出来的。
只是与大明相比几乎没有办法比。
不能比的不仅仅是武器装备,还有个头。
前也说过,大明军队的兵源地,一般都是河北,宣大,等地,清一色的河北大汉,在安南之战之后也多了不少广西兵,但是这些军队一般镇守南方,比如交趾,云南,湖广,贵州一带。
而王英从这几万军队之中挑出的精锐,自然也是一等一的人样子。能打不能打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最少个子够高。
故而一个明军与一个日本兵站在一起,日本兵最多到明军的肩膀之上。
当王英与足利义政站在一起的时候,看上去倒是和谐了一点。
首先王英不是北人,他是福建人
南方人普遍比北方人稍矮一点,王英比自己的亲卫也是矮了一点,而足利家毕竟带了数代将军的,又是锦衣玉食,他比身边的亲卫稍稍高上一点。
但是即便如此,王英也要比足利义政高出大半个头。
王英与足利义政相互行礼。
不管怎么说,足利义政乃是大明所封的日本国王,总是要尊重一二的。只是同样的礼节,因为个头的原因,反而更像是足利义政是下级,王英是下级。
双方行礼过后,寒暄几句,就并行向清州城而去。
随即大明军队开始准备卸船了。
这一次大明总共出动了五个营,一共两万五千人。在家上王英准备从船上抽调一支炮队,还有一些辎重部队
参加军队所有军队总共有三万人上下。
但是三万人的武器辎重,马匹。等等,分量相当不少
更不要说,大明最近马价大跌,马三步七的原则已经不适应了,京营之中很多精锐营头,哪怕是步卒也是有马匹代步的。
这一次乘船而来,有诸多不方便,自然没有这样做。
只是这样王英还是成建制带来五千骑兵。毕竟在这个时代,大炮的威力已经越来越大了,但是炮兵代替骑兵成为战争之王,还欠缺有说服力的战例。
虽然谅山之战。炮兵已经在很重要的地位了,只是谅山之战,毕竟是局促在山地之中,是一场攻防战。并不能说明什么。
在大明将领之中主流观点,就是骑兵才是战争之王。
所以在选择军队的时候,宁可没有炮兵,也不会不带骑兵。
这样一来,卸船就是一件苦差事了,再加上这里港口不大,甚至要临时扩建,故而当明军整齐的在日本土地上集结的时候,已经是三天之后。
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且说王英被足利义政好生招待,让王英这位老将,也享受了一下日本女子的温柔。顺便让王英认识一下足利义政麾下的大将。
比如山名宗全,斯波义廉,畠山义就,一色义直,土歧成赖,六角行高,福坚政亲等等大名。
毕竟足利义政直属军队也不过数千人,足利义政麾下的几万军队的大部分都是控制在这些大名手中,特别是山名宗全,斯波义廉,畠山义就等三个人。
酒足饭饱之后,撤下一地狼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