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明天子

明天子 第706节

“陛下不知道民间的清贫,臣不知道,陛下准备中学收多少,但是四座大学堂,每一界最少有一千人。而陛下也不会让中学所有人都考上大学,否则就不会,有考试之说了。”

“想来两京二十四省六都司,总共三十二所中学,每一界最少有数千人,总共加起来,就有一万多接近两万读书人。”

“真正有家底有才华的人,不会走这一条路,会走科举,而真正清贫有才华的人,也不会走这一条路,无他,科举可以在家里自学,只需要买书就行了,甚至买书不成,也可以抄书,借书。”

“而居于省城之中,各种开销之大,哪怕朝廷的学校不收束脩,也不是这种清寒的学子能够负担的起的。”

“如此一来,陛下所能招收的不过,是一些纨绔子弟,有能寄希望于何为?”

“还直接从科举不第之中选拔人才,入校学习,然后分配官职。”

朱祁镇心中立即否定了于谦的意见。

他想要的一个从底层与科举隔绝的体系。并不是从科举之中转嫁出来的另外一条路。

朱祁镇说道:“需要多少禀食?”

于谦沉吟片刻说道:“一个人一年三石粮食。”

朱祁镇微微皱眉说道:“三石粮食?”

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明人的记载之中,一石粮食在九十二公斤,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而一个壮劳力如果劳作,一天的口粮,就是一升,将近一公斤米。

不要觉得多,古代人吃饭没有油水,只能多持主粮。一般一个成年人吃饱,也就是这个数字。

如此算来,一石粮食可以供人吃上百日。三石粮食供人吃上三百日的饱饭。

但是正如于谦所言,这学校定然会建立在省城中,在省城之中生活也是需要开支的,如此一来。他也是需要开支的粮食的。

也就是说,这个补贴根本不够学生吹饱的。

于谦说道:“足够了,比起范正公划粥割齑,要强上太多了。”

朱祁镇一时间见哑然。

范正公就是范仲淹。他年少的时候十分清贫,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这就是“划粥”。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这就是“断齑”。如此坚信的学习,才有所成就。

而于谦年轻的时候家境虽然好一点,但是他也是看见过当时同学的清贫与刻苦的。

所以,他觉得他定下的标准,已经够好了,最少能让学子果腹,不至于划粥割齑,比范正公当初好上一点。

朱祁镇算算发现也不算太多。

而今的粮价虽然还没有降到二百五一石,但是下降的趋势很明显,毕竟朝廷不再打仗了,如果朱祁镇什么也不做,粮价将来跌破二百也是很有可能的。

虽然达不到盛唐之计,斗米十钱。但也能打破斗米二十钱的下限。

所以三石粮食还不到一两银子,如此而来每年的按三万学子来,每年补贴不过三万两,朱祁镇是补贴的起。

朱祁镇虽然心疼学子,但也知道,他不能提太高的生活标准,毕竟大明国情在这里的。

虽然朝廷很富,但是民间大部分人并不富裕。

朱祁镇说道:“那就按先生所言,这一笔钱内库出了。”

于谦说道:“陛下,凡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朝廷各部每年胥吏也要不了一千人,而地方各衙门也要不了一万人。”

“而且学子就读,可以苦一下,养其心性,但是如果入仕之后,却要养家。而今京师吏员已经过万之多,每年花费要数万两。”

“这十几万两于朝廷,是九年一毛,但是京师于天下也是一隅之地。如何二十四省,一并改动,朝廷何以承担如此大的负担,可以说不次于养兵之重,请陛下三思之。”

一千多万两的军费,是朝廷最大开支。将海关税,盐税,乃至茶税的收入侵占个七七八八的。

如果不打仗的情况下,一千万两或许稍少一点,但一旦打仗一千万两不够,最少一千三百或者四百万两,甚至两千万两。

这已经占据了朝廷开支近四成。

朝廷剩下的几成财政,要负责百官俸禄,藩王俸禄,皇帝的金花银,特别大头的是水利工程,驰道工程的经费,再加上时时刻刻都要准备的赈灾费用。

年景好的时候,可以结余一些,一百万两到几百万两不等。但是一旦有大灾,朝廷花钱如流水一般,并不比打一场战事,要轻松多少。

所以于谦实在不想朱祁镇做这一件

事情。

朱祁镇说道:“废胥吏定吏员这一件事情对不对?”

于谦说道:“对。”

朱祁镇说道:“对的事情,就应该做。即便不能全部做了,但也要一点一点的做起来,否则等到什么时候?”

“钱的事情,先生不用担心了。”

于谦说道:“陛下,已经加不得税了?万万不可再加税了。”

虽然朱祁镇做了不少事情,但是于谦看着朝廷赋税节节攀升,更多是担心,毕竟很多人觉得天下的财富恒定,不在官而在民。

而今朝廷财政收入每年四千多石粮食,一千五百多万两白银。这些数字比永乐中期都多出不少。

这让很多人都有些不安,特别是为了清丈土地,苏州那个案子,更是让很多人不安。

再从民间征税,实在是容易引起震动的事情。

朱祁镇说道:“这一点请先生放心,朕自有办法。”

之前周忱没有完成的金融改革,朱祁镇准备再次推行下去,这一次比之前有一个很多有利因素,那就是水利冲压这个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

毕竟,明军很多盔甲刀兵都是用这个办法打造的,稍稍改造一下,用来打造金银币,也是一样管用的。

再加上东北的开发,大量金矿的被发现,再加招远金山也有所出产了。还有佐渡岛的白银发现,让日本白银开采大大提前了。

毕竟日本本身就是一个金银矿富有的国家,而各地有金银的传说并不少,并不是只有佐渡岛才有的。

佐渡岛银矿刺激着日本各大名与幕府大量探矿,自然也会有发现。如此一来,日本的白银产量节节攀升。

而他们的白银大多都透过长崎进入了海东省,随即流入中国。

朱祁镇估算过,仅仅是白银铸造成银币,就有三成的利,每年最少有几百万两进项。当然了,这个进项并不稳定。

毕竟日本形式并不是太好的。、

去年日本使臣请册封日本太子一件事情,朱祁镇虽然知道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思量了好久,朱祁镇还是批准了。

毕竟,一来日本请封太子,按大明的程序并没有问题,不可能因为日本内部问题,就拒接日常,二来,朱祁镇甚至希望大明册封这个太子被杀了,正好借此将日本拿下。

日本的金银,朱祁镇可是心仪已久了。如果提前开采石见等银矿,就能给大明带来额外的收入。

金钱有时候就是武器,朱祁镇的武器,让他更好完成变法。

第五十三章 中学教材

第五十三章 中学教材

于谦听了,心中微微黯然。

知天命之年,于谦少了当初棱角,变得圆滑起来。

但是于谦内心之中的坚持并没有一点点变化。

这也是于谦为什么不想接手首辅之位的原因,身体是一个原因。但是他与皇帝的政见不合是另外一个原因。

但是身在其位,于谦依然觉得自己应该发表意见,虽然他知道,皇帝一定不听的,于谦说道:“陛下,自从陛下亲政以来,屡兴大事,朝廷税收量出为入,臣以为民足,国无有不足,而今南重于粮,北重于役。陛下欲致大同,无过于减役轻税,与民休息,如江南之重赋,九边驿传之重役,都可以酌情消减,如此百姓才能同享太平之盛世。”

朱祁镇沉默了一会儿。

其实他知道。

周忱的财政改革更多是以户部为中心,是在中央层面的改革,对于最基层的田税,周忱不敢加一指于其上。

而清丈田亩,也并没有给百姓减轻多少负担。

北方重于役,南方重于粮更是没有一点变化。

甚至朝廷国力的增强,百姓付出的比之前要更多一点。

这也是对而今局面不同的解读。

朱祁镇是想做一个个彻底的改革,打通大明走向工业社会的道路。但是于谦的想法,是再做减法,限制朝廷开支,在维持朝廷运行的同时。让利于民,减轻百姓负担。让百姓过的更好一点。

其实,真正说起来,让一个普通老农在这里。估计他们举双手赞同于谦的意见。

只是朱祁镇看得更远,为了推进变法改革,他手中必须有更多的资源,工业化的结果,对百姓来说,是好事,是仁政,但是工业化的过程,就不好说了。

而今只有朱祁镇孤单的坚持。

此刻朱祁镇深刻明白了商君的话:“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朱祁镇说道:“先生之言,朕记下来了。”

也仅仅是记下来而已。朱祁镇话音一转,说道:“先生以为兴学令可行乎?”

话说到这个局面,于谦还能说些什么?只是他求去之心,从内心之中再次升起,说道:“陛下英明,老臣不如。”

朱祁镇看着于谦的样子,就知道于谦不可能在内阁之中久留了。

甚至于谦用自己的威望帮助朱祁镇完成了辟雍之会,已经是报答了君臣之间知遇之恩了。要知道于谦虽然更偏向实用主义。但并不以为于谦对所谓新公羊的五

世说,有多少相信。

其实而今整个朝廷也是如此。

公羊五世说作为一套理论,有多少人真正信服?在朱祁镇心中也是有数的。

朱祁镇心中暗道:“内阁的调整不能再拖了。”

之前,他一直拖着内阁调整,就是因为他现在要的是一个完全支持变法的内阁,而且有能力变法的内阁,其中每一个人,他都要好好斟酌。

无他,他要用内阁压制百官,并推进各种变法。

这才是他迟迟不肯下定论的原因所在。

只是,不管而今有多少相信变法的理论,总之变法从酝酿阶段进入了推行阶段,如果说而今兴学令,还有一些安抚朝臣的意味,下面的变法可就没有这么温柔了。

所以,他急需一个强有力的内阁支持。

于谦似乎并没有这个心思。

朱祁镇说道:“先生就将此放出消息吧。”

于谦与朱祁镇统一意见之后,很快就兴学令的有关内容就出现在明报之上。

而今大明也都习惯了明报的存在。

政令正式拟定之前,先在明报之上吹吹风,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首节 上一节 706/102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是科技大帝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