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明天子

明天子 第609节

而今常州恽姓或许不是常州第一大姓,毕竟常州还有赵姓,王姓也都是诗书传家,上翻家谱,有的说是旧时王谢。有的说是天水一朝之后。

凡是都大有来头,子弟也很争气。

但是说起恽家,在常州谁也不能忽视的。

朱见濬在常州这一段时间,自然不能忽略恽家,对恽家家底还是比较了解的。

恽家世代居住在常州,的的确确的常州土著,与很多其他大姓不一样,很多大姓都是外地迁过来的。

但是恽家的家谱,说他们这一脉祖先在西汉末年为梁王相就已经在毗陵居住了。但是世代久远,多不可信,毕竟古代修家谱也与现代的人一样。喜欢找一个显赫的祖先。

但是恽家在南宋时期,有一人登科,从此变成了书香门第,才让恽家发家。

在元末明初的时候,恽士兴带着乡中少年,保境安民,在这一地颇有威望,但是等天下有初定之时,他解散了乡中少年,并将河边一些好地分给了其他大族。他自己承接徭役。

如此一来,自然在乡间大有威望。

而今恽家主事人乃是恽士兴之孙,恽永。算算年纪也七十多岁了,在当地很有威望,当地人都称呼为恽老太爷。

恽家从恽士兴开始,就积极配合朝廷的所有措施,凡是朝廷交代下来的事情,恽家就是代替响应的。

在正统年间,恽永老爷子两次向朝廷捐献粮食,共有两千多石之多。

而今恽家祠堂之中,还有朝廷颁发的义民牌匾,也算是恽家荣誉的象征。

虽然真正算起来恽家也不算豪富。

但是恽家人多,从恽家南宋进士到现在,恽家发展了六七代之多,分为南北两支,北支是长支,在南宋的时候倒是官宦人家,但是到了大明,反而是南支兴旺起来,恽老太爷这一支是南支。

但是他这一支成为恽家的话事人,就可见一般。

这是恽家内部的兴衰,但是整体来说,恽家发展很快的,武进东南很多地方都是恽家的村落。

所以,以恽家之力,掏出这么多钱,却并不是什么难事。

如果恽老爷子与之前一惯的作风,积极配合清丈土地,先私而后公。清丈工作进展神速,也不是不可以的。

朱见濬忍不住长叹一声,说道:“如果天下人都如恽家,何求天下之不治。”

朱见濬这个想法,在这个时代很正常。

太祖皇帝规定下,皇权不下乡,所以大明行政体系末端,就是靠着这些宗族,乡贤统治的。

每一个县令下车伊始,总要拜访一下当地的父老。

什么是当地父老?

寻常百姓是活不到六七十的,即便是活到了,也不可能称做父老。

恽永这样的人,才是当地所谓的父老。

当然了,恽永这样的人,在父老食物链之中还算是中层,因为恽家而今只能称得上是地方豪强,还不能称之为士绅。

因为恽家虽然有很多人为粮长,为里长这样在官府看来不算是官,在百姓看来却是大人物的官职。

但是这总就不是官。

唯有家族之中有人出仕,恽家才会是另外一个局面。

在历史上,恽家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在弘治年间出了一个进士,再次之后,功名不绝,人才辈出,一直绵延到而今。

一个国家的上升期,不仅仅表现在财政之上,还表现在民气之上。

在儒家理想的政治生态之中,官府与这些贤良士绅合作治理地方,就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

在这个时代,天下如恽家一般的贤良士绅还是有不少的。但是于冕却比他更了解江南,毕竟于冕从小在杭州长大,这里也算是乡里的。他说道:“殿下,恽家固然不错,但是有些事情殿下也要想想,在下听说,当年跟随恽家太爷保境安民的家族,还有金家,潘家等数家,而今这些家何在?”

朱见濬听了,微微皱眉,翻看黄册,虽然有这些姓氏,却有很多已经不在大姓之列了。

到底出了什么事情,朱见濬不用去想,毕竟开国几十年来,出过太多的风暴了,国初大案,以及迁徙江南百姓到凤阳等地。

或许,他们后人不肖之类。

有太多的可能性了。

他只去看结果便是了。

想想就知道,当初能与恽家联手的家族,即便是弱于恽家,也不会太弱的。但是而今这些家族都不在了,恽家却越发兴旺了。

朱见濬微微皱眉说道:“这说明什么?”

于冕说道:“固然忠义传家久,但是大家族也未必没有什么阴私。”

这些事情于冕也是有所耳闻的,于家在杭州也不算是大族。甚至可以说很是单薄,但是杭州并非没有大族。

其中的弯弯绕,于冕没有见过,但也是听过的。

朱见濬沉吟一会儿,说道:“去一趟恽家吧。我想见一见恽老爷子。”

朱见濬这一段时间并不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做的,他最少明白一件事情,在地方的行政,很多时候是不可能绕过这些地方大族。或者说大户。

特别是大明的粮长制度。

太祖皇帝为了防止胥吏剥削百姓,于是将催收,征缴,押运粮税的责任,让百姓承担,而这些承担的百姓,就是粮长。

一般这些粮长都是大户人家出身的。

武进县几个粮长之中,就有一个是恽家的。

这样情况不仅仅在武进县,在很多地方都是一个模式。在县之下,大明的统治模式,就半自治的模式。

这个模式的根本就是乡约。

这个朱熹搞出来的乡约家礼,其实就是很多大家都熟悉的大家族模式的来历。唯一不同的是,家礼是同姓的,乡约是不同姓的,很多大家族一起话事,来处理村子里面,或者镇子上的事情。

甚至还可以动用私刑,很多时候,不想因为官司沾污家族的名声,很多事情都是家族里面自己决断,不见官的。

这样的形式朱见濬是听过的,但是具体情况却是没有见过的。

后世固然对这种模式批评之极,但是每一种制度,刚刚诞生的时候,都是有他的生命力所在的。

第八十四章 家族

名剑山庄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八十四章家族

朱见濬说去就去。

带着百余人的护卫,骑着高头大马去恽家而去。

刚刚过了毗陵,就看见这一带的农田水利措施比一刚刚那一片土地强上不少。朱见濬毕竟是在西北主持过水利工程,最基本的见识还是有的。他能看得出来,这一带很多沟渠都是新挖出来的。

当然了,这个新挖出来的沟渠工程量并不大。

但是朱见濬估计,也要数百个劳力工作大半个月吧。

朱见濬问于冕说道:“武进县最近有修缮水利吗?”

于冕摇摇头说道:“没有,武进县令最近也忙着配合我们清丈的。”

清丈土地可以说是而今朝廷最重视的一件事情。所以波及之处,地方官都忙活的四脚朝天,有的想配合钦差,弄出政绩来,有的想将自己搞的事情给摆平,将屁股擦干净的。

所以县里的一些工程也就停了。

比如水利工程。

朱祁镇多次下令劝农,并号召地方官兴建水利,地方上也有很多小工程上马,原则上只有府县有财力,上面是不会不准的。

但是大部分县令做的都是将来清丈的人送走之后,再修水利不迟。

“这是谁修的?”朱见濬说道。

于冕说道:“我打听过来,就是恽老爷子之前召集恽家各方,大家出前出力,将这一带的水渠重新修缮了一遍。”

朱见濬心中暗道:“又是恽家。”

不管愿意不愿意,想与不想,都是一个事实。

那就是大明数百府县,其实真正管理的并不是百姓,而是这样大大小小的家族,或者说士绅。

还有县城这巴掌块大的地方。

总体上来,而今的土地兼并并不算严重,但是县令依然不可能直接管理几万或者十几万百姓,只能靠着管理这些家族士绅,由他们代为管理百姓。

百姓要与官府对话的时候,由这些人去官府说项,而官府有事情要办的话,也是让这些人交代给百姓。

这也是为什么?朱祁镇一直培养勋贵集团,但是整体上来说,勋贵集团在面对士大夫集团,依然是弱势一般。

因为士大夫所代表,就是这个阶层。

是一个皇帝也不可能动摇,只能合作的阶层。

几乎每一个大家族,还是当地的士绅名流都要承担一些社会责任,或者说公共义务。比如修桥铺路,修缮水利等等。

在历史上大明财政进一步崩溃之后,太多的社会责任就让渡给这些士绅了。

朱见濬距离恽家老爷子所在地方,上店村越近,就越发看到恽家的善行,路边有很多石碑石刻,说明恽某某在某某年,在某某的帮助之下,出了多少钱,修缮了这里的道路,又或者修了这个桥等等。

朱见濬还让侍卫去打听一般。

这里姓恽的人已经很多了,自然没有恽家不好,连一些外姓人,也都说恽家老爷子,仁德仗义,却是说去年大水的时候,武进这里也是有水患的。

县里面还没有放粮,恽家老爷子已经拿出恽家的粮食,放粮给百姓,可以说是活人无数,武进上上下下不知道有多少人对恽家感激不尽。

朱见濬心中却很是复杂。

一方面,朱见濬不得不承认恽家的功劳。

在很多方面之上,恽家都帮助过朝廷维持局面,可以说是大明统治天下的得力助手之一。

但是朱见濬同样看见一件事情。

那就是这里方圆几十里,与其说是大明的,不如说是恽家的土地,或者说就是恽家的,带地契那一种。

这种地方势力盘踞,却也不是朱见濬想要看到的。

别的不说,恽老爷子一声令下,附近的庄子里面。拉出几百上千壮丁,应该不成问题的。

等到了上店村,朱见濬远远听见了读书声。

孩童幼稚的读书声,在朱见濬听来分外悦耳。

无他,虽然大明历代皇帝都是很重视推广学校,但是大多数政策都是失败了。

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没钱。

首节 上一节 609/102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是科技大帝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