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明天子

明天子 第552节

让他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了。

李贤作为首辅,也是传统文人士大夫出身,资治通鉴几乎就是案头书,历代故事,也都是明了之极。

但是朱祁镇这一招,却让李贤一时间没有理清楚用意何在?

他并不觉得百官上书议论此事,就能有什么变化。因为这关系到他们具体的利益,想想就知道,那一方面处置对他们有好处。

李贤代表的也不是他自己,是相当大一部分官员的想法。甚至可以说是大明官员之中主流想法。

无非是绕个圈子,再回到了原来的意见上。

只是他并不知道,在网络上争论之中,必胜的从来不是甲方,也不是乙方,而是管理员。

负责邸报的通政司,而通政司在谁手里,在商辂手中。

朱祁镇或许拿捏不了文武百官,但是他如果具体拿捏一个人,却是毫无问题的,商辂听谁的,这也就分明之极了。

朱祁镇也不觉得,这个战场上,朱祁镇会输。

不过,他也是单纯想耍赖皮,推进修订大明律。

他有三个想法。

首先,变法之先,舆论先行。这是他深刻明白的一点,如果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变法思想,单单靠皇帝强权推进,这种变法,主动先天不足,必然夭折。

想要变法成功,固然要形成一个能维护新法的阶层,但是想要变法开始,却要需要一个想要发生改变的阶层。

这也是秦国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秦国到了不变法就要灭亡的地步了。

而今大明比秦国的处境好上千万倍,也就是说想要安享太平,不想折腾的人,占据了大多数人。

甚至朱祁镇创造出的大明内外比较安定的环境,也是他变法的阻力。

所以,朱祁镇必须要找一批愿意变法阶层。或者说想要改变的阶层,这个阶层到底是什么人?朱祁镇有几个选择,第一通过学院崛起的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吏员,或者中低级官员。第二商人特别是海商。第三就是依附在皇室的权贵集团。

但是这些都不是主流。

大明的主流是什么?是士大夫集团。

所以,先办法分化士大夫集团,从士大夫集团内部找出变法的支持者,尤为重要。

怎么找?自然是形成舆论。从后世来的自然知道舆论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

已经发展一年的邸报,此刻就要演变成为报纸了。

其次,就是吹吹风。

朱祁镇想要变法的思想,也不可能一直藏在深闺之中,也该给外面一些暗示了。并从这一次讨论之中,朱祁镇也能选择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才。

毕竟朱祁镇一个人是成不了事情的,不管是什么事情?

最后,才是要利用李贤对这种新手段的陌生,扳回来一局,好让李贤看看,如何让满朝文武,群情激奋,请求朝廷修订大明律了。

朱祁镇的新思路,那就是用民意来对战祖制。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到底可用不可用,好用不好用,就要看结果如何了。

李贤不明就里的中了朱祁镇的套,一场不受李贤控制论战,就要开始了。

第九章 通报,内参,与明报

第九章 通报,内参,与明报

朱祁镇既然与李贤说好了。通政司很快就开始办了。

三元及第商辂,办事能力也是相当强的。被朱祁镇一点,就立即将所有事情给完善了。

此刻,整个报纸的体系也慢慢构成了。

最高级别的是锦衣卫每日发该内阁与朱祁镇的情报通报。甚至是手抄本。大体将各地发生的一些事情,汇总在一起报告给内阁。只允许在文渊阁读,不允许带出文渊阁。

锦衣卫在六部各衙门都有坐探,这都是一种制度了。

只是这前这种情报汇报,却没有制度化,甚至皇帝本人也没有专门要锦衣卫上报这种情报汇编,也是朱祁镇登基以来形成的习惯。

每日一份。不过朱祁镇这边的要比内阁的厚上一点。

最少内阁各位是不会在情报之中看到自己的动向的。

至于一直发行的邸报,被朱祁镇限定为内参一类,也没有怎么动,还是十日一刊。颁发天下。

至于为了这一次让百官关于上奏,

朱祁镇就让商辂新开的报纸。这个报纸,朱祁镇亲自题字为明报。

不过说起来是报纸,但是更类似于月刊。

主要是交通的问题。

如果说,内参的内容,是要从京师发到地方之后,就可以了。但是这份明报,却要让地方上有反馈。

否则就是在京师这边自说自话了。

当然了,朱祁镇也明白,其实这一场争论的焦点,依然是在京师,其他各地官员一来没有京师多,二来,也未必能够敏感的感受到京师的政治动向。自然是看得多,写得少。

不过,即便如此,朱祁镇也不能让地方上的官员没有发生的余地。

将来会因为各地交通便利,这个明报的发行时间,从一个月,渐渐缩短了。

在创报刊上,朱祁镇还发表了文章。

当然了,朱祁镇的文章自然不是自己写的,而是商辂代笔,就好像是诏书一般。主要内容是解释明报的内容。

首先确定,明报广发天下,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购买。没有限制。

其次,说明明报的作用,是沟通上下。

凡是有不平之事,皆可通过驿站传递到京师,天下百姓都有资格投稿。明报之中会有选择的刊登,便于下情上达,让贪官污吏,不可能一手遮天。

再有,就是宣布各项政策,让天下百姓皆明朝廷之意。

如是等等。

这一篇文章之后,就是大明律修订的问题,这也是商辂所写,按照朱祁镇的意思,有很明显的倾向性。

将大明律流传到而今的种种不便,都写了出来,暗示要修订的大明律。特别就此事征求天下百官的意见。

当然了,明报之上,不仅仅有商辂的文章,还有内阁大臣王文的文章,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官员文章。

已经朱祁镇觉得有争论的奏折,总之洋洋洒洒好几十页。

朱祁镇还是比较满意的。

朱祁镇说道:“弘载。”

商辂立即说道:“臣在。”

其实说起来,商辂要比朱祁镇大上十几岁,但是在朱祁镇心中却觉得商辂是晚辈,对他的称呼,与其他老臣不同。

朱祁镇说道:“朕的意思,你也明白了,今后通政司乃是朝廷最重要的喉舌了。你要为朕管好了。”

商辂说道:“臣明白。”

朱祁镇没有明说,但是他知道以为商辂的智慧,自然能够理解清楚了。随即又说道:“其中分寸也要拿捏好,不要让有些人以为朕不让他们说话。”

商辂感觉到了一些压力。

这就是明显既要得了实惠,又要立牌坊。

在这关于大明律修订与否的讨论之中,商辂既要拉偏架,保证讨论的主旨不脱离控制,又要保证不让人看出端倪。

要胜利的漂漂亮亮的。

其中自然有难度,不过商辂对玩笔杆子还是有些信心的,说道:“请陛下放心。”

朱祁镇又捏了一下样报,说道:“这一份卖多少钱?”

商辂说道:“还没有定价,却要少府那边确定成本之后再定价。”

朱祁镇也知道大内本来就是印刷作坊,之前朱祁镇所印的《大藏经》《正统道藏》等等大块头,都是由大内经厂做的。

即便是划到少府之后,刘定之将很多小作坊都发卖出去了,但是经厂依旧没有动,毕竟不说大内,朝廷都有很多印书的任务。

特别是朱祁镇推进了铜活字之后,天下更是掀起了一个收藏大内本的高潮。经厂也多印佛经,无他,这东西卖得最好。也算是一个盈利单位。

朱祁镇说道:“十文。亏的由内府补贴。”

朱祁镇不是不知道民间疾苦的,大明书价较前代低了不少。那些宋刻本,或者各种精装稀有的版本不说,一本书大抵在七十文到一两钱之间。

而这明报一刊,铜板又是好纸。几十篇文章政令,内容比一卷书相比不差多少。要知道古代一书籍字是比较大。一般没有多少内容。

按照市场价的话,一钱银子,或者更多一些,才行。

不过,朱祁镇也知道印刷的越多,成本就越低了,而且经厂最大成本,反而是一整套铜活字,好几万两之多。

其余的成本就低多了。

而且朱祁镇更看重是明报的影响力,为了这影响力,亏本多销,朱祁镇也不在乎,如果真一刊销售数百万册,估计就能回本了。

即便是补贴一点,也不过每年几万两银子,朱祁镇砸的起。

商辂还能说什么。只能说是。

商辂回去之后,于正统二十四年六月正是刊法第一期明报。这一分因陋就简的报纸,最后发展成为庞大的报业集团。却是除却朱祁镇之外,任何人都没有想到的。

石头砸下去,到各地的反馈上来,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必然,不可能今日发出的信号,明日就有了反馈。

朱祁镇就开始处理他一直挂心的徐州水利的问题。

王永和也不敢怠慢,将阮安也带过来,拜见朱祁镇。

阮安已经很老了。

白发苍苍,手持一根拐杖。见了朱祁镇就要行礼。

朱祁镇立即上前几步,搀扶住阮安,说道:“阮老何须如此?”

阮安说道:“陛下,礼不可废。”

如今太监之中,得海内之望的人,只有阮安了。

阮安而今身上没有任何官职,只挂了水利学院院长的职务,但是此刻谁也不敢将阮安当成一个太监来看。

不仅仅是阮安教出了数以百计的弟子,而且是阮安在水利上的成就,与个人道德品质。

首节 上一节 552/102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是科技大帝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