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明天子

明天子 第497节

金朝兴就是从沐英出征此地,得了世职,而且死得也早,洪武十五年就去了,他儿子虽然牵扯到胡惟庸案中,但也仅仅是降职处分而已。

这才保全了金家。

如此一来,河湟四卫,就成为了各大家族得到了实际权力,而卫所几乎成为摆设的局面。

茶马制度之中的金牌符信制度,自然不能继续下去了。

金牌符信制度,说起来是一种贸易制度,其实并不是,他本质上是一种赋税制度。

为什么怎么说?

所谓的金牌的样式是这样的,金牌额上有篆字:“皇帝圣旨”下面左边为“合则差遣”,右边为“不信则斩”,后面又有,“藏于内府”。

在河湟四卫总共有伐了四十三面,给各个土司,李家就有一面。

平均三年征召一次,以金牌为信物,各土司贡马,朝廷以茶叶赏赐。

看上去是公平交易,但是马价被压得极低。

整个体系都是政府内部运行的,至于对西藏还有西域等地方客商,根本没有开放,而西藏一直以朝贡的方式,从大明得到货物,厚往薄来的朝贡,自然让朝廷苦不堪言。

朱祁镇处于省钱的目的,不让乌思藏阐化王使者随从入京,他们带的货物在西宁就地发卖,但是厚往薄来的制度没有改变,陕西这边也是每到乌思藏朝贡的时候,就要亏上一笔钱。虽然这一笔钱,户部给勾销,在每年赋税之中扣除,但是对陕西来说依旧是一个负担。

这也是为什么于谦这么看重西宁的原因。

如果仅仅是整合河湟四卫,整顿金牌符信制度,将金牌符信制度,改为正常的交易,朝廷从中抽税的制度。

西宁并不是合适的地方,但是如果将与藏地的贸易联系在一起,那么西宁就是最合适的地方。

于谦问道:“想来我的心思,你也明白了。你觉得朝廷改茶法,下面的人都愿意吗?”、

李心中暗道:“不愿意也得愿意了。”

于谦对李家开刀,而李家又是河湟四卫所有家族之中,李家是最显赫的。也是这些家族的风向标。其他各卫家族之中,虽然金家老祖宗也有一个侯爵,但是早就在胡惟庸案之中夺爵了。

而且金家另外一支也在贵州开支落叶。这一支金家远远不能与李家相比。

于谦将李家折腾的必须舍弃家业去北京。

其他各家又怎么敢与朝廷争锋啊?

至于各地土官,更是不用理会他们。

河湟四卫土司与大西南各地的土司最大的区别就是,河湟四卫土司是在卫所的管理下,可以看做卫所的一员,而西南土司却有更强的独立性。

所以,只要这些世袭卫所家族答应了。

下面的土司根本无力反抗。

当然了,就金牌符信制度来说,到了而今的确不合时宜了。

最大的不合时宜,就是大明官茶不堪之极。

想想都知道公家的东西,能有谁在乎质量,据说质量最差的时候,这些茶叶几乎是用一些树叶来冒充的。

茶叶压的本来就低。茶叶最后还不能用,各地土司的损失也就太大了。

所以下面怨声载道。

首先有了这样的情况,才有后面的走私盛行。但是即便如此朝廷还对各土司行定额,也就是土司必须贡马多少。

后面也就越来越征收不上来。

再加上土司内部的各种问题,这件事情能拖就拖,不能拖就叫苦,实在拖不了的就给几匹,整个制度几乎成为一个样子货了。

如果朝廷理清上下,让他们直接与商贾交易,朝廷不过从中征税,而且征税的对象也是商人,虽然也会损失一点利益,但是总体来说,这些土司并不吃亏。

毕竟,最大的损失就是茶价要高了。

毕竟走私茶是不用交税的,交税的成本自然要让他们来承担。

不过,他们也不会亏,毕竟他们是卖马的,而今整个大明马价一天一个价。之前走私的人,都是有大背景的。

毕竟,朝廷在法律之中规定,贩卖私茶,等同于贩卖私盐,严酷之极,虽然看上去形同虚设,但是这种形同虚设,是对有背景的人来说。对于真正的平头百姓,他们可以试试。

商人多了,总体来说价格也会降低,趋于平衡。

而且金牌符信之中的贡马义务,也随之消失了。如此一来,也是算是减轻负担了。

李说道:“河湟四卫都大明忠臣,朝廷用令,他们定然欢欣鼓舞,恭迎圣意。”

于谦看了李一眼说道:“如此李大人愿不愿为本官走一趟,召集河湟四卫各卫长官已经土司来西宁见我?”

于谦对李的心思,也摸的明白。

几乎每一个勋贵家族在各地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西宁卫已经附近的卫所,就是会宁伯李家的势力范围。

而李很快要离开西宁了,他必须维持这种关系,李家在朝廷之上,为这些卫所家族发声,而各地为李家做奥援。

大明勋贵与各地卫所都是紧密联系,互为表里的。

之前李在地方就承担为京城李家联系各家的义务,而今要走了,自然要做些事情,将各家团结在一起。

而于谦也是看出李这样做的原因,也就顺势指派任务。

对于谦来说,茶法的推行从来是第一等大事,在这样大事之前,其余的事情都可以让步。至于李的小心思,于谦也就当做看不见。

虽然朱祁镇一心想要革除卫所制度,也有一些成效,但是朱祁镇改革真是出了河北之外,根本不见什么效果。

各地卫所还过着之前的生活方式。

而这样的事情,在未来的几十年之内,或许还会继续存在。

作为政治家,有些事情真是不能看不见,但也不能看的太清楚,因为表现的太清楚的人是做不了事的。

李听于谦如此说,心中大喜,他秉承于谦之意去见河湟四卫卫所军官,自然也明白,于谦要他做的,不仅仅是将人请过来,而是事先做好沟通。

但是于谦在利用李,但是李何尝不在利用于谦,有了于谦的背书,河湟四卫各家族对李家只会高看一眼。

李立即说道:“下官遵命。”

第八十六章 乌斯藏

第八十六章 乌斯藏

于谦对李自然也不会完全放心,他还有别的办法,保证统一各卫所的想法。消除各地的阻力。

不过这些事情就不在李面前说了。

于谦说道:“你对乌斯藏了解如何?”

乌斯藏就是西藏,在唐称吐蕃,在元称乌斯藏,明代继承这个称呼,还有一个别名叫卫藏,不过这,两个称呼在余音的不同,在藏书写之中,却是一般无二。又时候也写作乌思藏。

李说道:“从西宁到乌斯藏,有五千里之遥,只有元代开辟的驿站,称青海道,又称青藏天路,又副道从松潘入川,大多都由西宁而东,下官也接待过很多乌斯藏的使臣高僧。对乌斯藏的情况,倒也熟悉。”

“仅有这一条路吗?”于谦问道。他在朝廷档案之中看到的却不是这样的。

朝廷进入乌斯藏一共有三条路,一条就是青藏道,还有川藏道,再有就是滇藏道。只是在这个时期主要道路还是青藏道,也就是青海天路。

主要是这一条路虽然远一些,但是总体上来说,还要好走。

当然了,你大概会说,好走什么?

这一条路,与后世的青藏铁路的路线有相当大一部分重合,而这最近屡屡死人的可可西里,就在这一条路附近

后世尚且如此,在古代从这一条路上走,又是多么的艰难。

不是,这一条路不好走,而是其他两条路更难走。

川藏路,滇藏路都处于刚刚开辟出来,想想就知道,一个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个是横断山脉,虽然大大缩短了一两千里之多。

但是真要大队人马,还是愿意走青藏天路,而不是川藏与滇藏两条路。

川藏滇藏两条路真正兴起,却是在蒙古进入青海的确,遮断青藏路之后,才作为替补路线,才一慢慢的兴起的。

只是眼前的李只能看见西宁这一片,自然不能查阅大明的档案,也不知道有这两条路的存在。

李想了想说道:“除却从青藏路还可以向西通过关西七卫,进入西域之外,我也没有听过其他道路了。”

于谦对这一条路也是很熟悉的。这倒不是从朝廷档之中发现的,而是从史书之中发现的。没错这一条路,就是丝绸之路的一条辅道。当然了,这个时候还不样叫,但是这一条通西域的道路,于谦却是知道的。不仅仅于谦知道,朱祁镇在决策之中,就已经将这一条路算进去了。

这也是朱祁镇要与瓦刺间接通商的前提条件。

不过,关于这一条路的详细情况他不大清楚,朱祁镇也不大清楚,只是知道有这一条路而已,毕竟朝廷出使西域,从来是走嘉峪关一带。

说道:“如此一来,蒙古人是可以通过关西七卫来到西宁的。”

李说道:“是可以,但是大人不必担心。这一条路,沙漠遍地,实在难行,除非万不得已,他们不会从这一条路来青海的。这一条路虽然是古道,但是如今黄沙漫道,很多时候都要在沙漠之中行走,已经半废了。”

“要不了多少年,估计完全不能走了。”

于谦却不在意。

他其实对朝廷通过瓦刺贸易的方式得到马匹,并不是太赞同。在京师看到是战马的极度短缺。

甚至有一些补给不上的感觉。

与瓦刺的几次大战,将大明战马资源透支了不知道多少。

而今大明京营边军的骑兵,完全是朱祁镇在几年休养生息之中,一点点积攒起来的。

但是如果战争以现在的频率,每一年都打上一两战的话,大明战马资源迟早消耗殆尽。

故而,朱祁镇为了战马,几乎到了不折手段的地步。

但是于谦到了西北才发现,其实大明马政是大有可为的。

大明不是宋朝,宋朝是缺了养马之地,即便如此,宋朝得了河湟之地后,战马的紧缺,也是大大减缓了。

而大明本身就有养马地,只是经营不善而已。

茶法改易之后,于谦就将工作重心放在经营西北上面,而马政与屯耕,是于谦的工作重心,他有信心在一两年之后,供给朝廷足够的战马。

但是皇帝既然有这个意思,于谦自然要应付一二。虽然上司做的决断或许并不聪明,但是下属也不能当面打脸不是?

既然西域道还在,就等于于谦已经办事了,至于瓦刺的人能不能通过西域道艰难的跋涉来到西宁,这关我于谦什么事情?

于谦点点头说道:“那乌斯藏的内情,你知道多少?”

李说道:“乌斯藏太远,其中内情,下官也不大了解,不过朝廷从本朝开国之初,就以对乌斯藏多封众建,封乌斯藏八王,其中就以阐化王为首,只是这几十年来,阐化王一脉,并不太平。以下官的看法,估计乌斯藏要乱上一阵子,阐化王一脉,前景不大好。”

于谦听了微微皱眉,这就是于谦不来西宁,就听不到的情况。

朝廷在藏区分封了八个王爵,分别是三大法王,已经阐化王,善赞王,辅教王,护教王,阐教王。

其中三大法王,都是高僧,虽然影响力很大,但是真正掌控乌斯藏的就是阐化王朗氏家族。

首节 上一节 497/102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是科技大帝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