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第142节
朱祁镇听了,苦笑说道:“怎么可能?朝廷已经支撑不起来了。”
如果不是四川,湖广,广东这些地方没有大灾,这些地方的粮食全部送往云南,暂时云南的军粮还足以维持。
一旦中原,特别是直隶灾情有了变化。
情况就不好说了。
大明家底数日厚实,但是朱祁镇还希望麓川能够速战速决,尽快结束这一场战争。回到内政的轨道上来。
张辅说道:“请陛下放心,我大明即便是内忧外患,但是天下能与我大明比国力的国家,还没有出现。”
“麓川一地钱粮,甚至比不上云南一省,长久对峙之下。麓川定然先支撑不住,他要破局,最好的办法就是打下景东,景东一下,麓川这一盘棋就活了。”
“我敢肯定,保定侯的意思是,攻麓川,而不战于麓川。”
朱祁镇看着云南地图,喃喃的说道:“这样说,这一战一定是在景东附近了。”朱祁镇听张辅这一解说,只觉得云南局势一目了然,再也没有忧虑了。
有些人看似不重要,但是却能关键时候,敲定局势。张辅就是这样的人。
朱祁镇既然看明白了,朱祁镇立即下令召一人拟诏,一封是给保定侯是孟瑛的。赐保定侯御剑一柄,并好生抚慰。并强调麓川之战,保定侯一力承担,有便宜行事先斩后奏之权。
并赐金银宝器若干。
强调了对保定侯的信任。
另外一封诏书是给沐昂了。
这却不是明发的圣旨,而是中旨,上面历数沐家之功,随即说眼前麓川之战中,沐家的表现,将沐昂批得狗血淋头,要他知耻后勇,戴罪立功。不要污了黔宁王的名声。明确他要服从孟瑛的命令。
否则孟瑛可以力斩之。
朱祁镇看过之后,又让张辅过目。
张辅看了之后,觉得他对沐昂的训斥太过了。但是张辅却不会说出来的,只是淡淡一笑,说道:“陛下旨意恰好不过。”
朱祁镇就令下面用印之后,快马加鞭送到了云南。
从沐昂与孟瑛两人互相弹劾,到朱祁镇的圣旨下达,只隔了十几天的时间。
这效率放在后世自然不行,但是在这个时代却已经是最快的效率了。
一路上几乎是马不停蹄。
随着朱祁镇的圣旨一到,孟瑛与沐昂之间的争斗立即落下帷幕,沐昂就好像是放了气的轮胎,不敢在孟瑛面前耍一点脾气了。
孟瑛佩戴着御剑,在朱祁镇的支持之下,完成了对云南所有明军的整合。
孟瑛在深受感动的同时,也决定对麓川动手了。
明军分为三部,一部在永昌攻腾冲,一部在景东联合各土司,准备西进。最精锐的三万人马就被孟瑛握在手中。
不过,这三部分人马,与麓川都没有交战。
真正与麓川交战的却是云南土司。
孟瑛召集云南所有土司,以前所未有的严厉,整顿了各路土司,命令他们必须与麓川作战。
斩了首级有赏赐,如果没有斩首,有惩罚。如果有人与麓川暗通,举报核实后,举报者得到这人全部财产。
事实证明,并非没一个土司的领地,都是那么易守难攻。
所以孟瑛一口气,扫平了不少土司,大开杀戒,立即让这些墙头草,知道了一件事情,云南到底是谁家之天下。
孟瑛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完得贼溜。只是麓川也能效仿杀人,却不能效仿赏赐,麓川那一点家底,能与大明朝廷比谁富?
正如张辅所说,虽然朝廷而今有些困难,但是依旧是拔根汗毛,都比麓川粗。
麓川的强压举动,非但没有让麓川稳住土司,反而让更多土司背叛了。随即在深山老林,大明朝廷军队不好深入的地方,无数土司兵厮杀着。
虽然麓川军队还是有战斗力,对待这些土司兵有压倒性的优势。但是这种细密,多个方面,不知道多少战线的交锋。让麓川的消耗巨大。
即便思任发打过好几个胜仗,但是有大明的支持,这些土司很快就恢复过来,再战。
至于人命,抱歉,对于这些土司来说,人命不值钱。
第九章 内阁增补
第九章 内阁增补
云南之事,对朱祁镇来说,仅仅是一个小插曲。
对于大明来说,云南战局不管胜负如何,都不会影响到中枢的。
真正影响到中枢的,却是杨荣的死。
内阁在处理杨荣黄福两位老臣的后事之后,已经由杨士奇正式向皇帝上奏,奏请增补内阁人员。
杨士奇所要增补的自然不是内阁之中,用来跑腿打下手的中书舍人。
所以这样大事,事先都要好好商议。
渊阁之中。
杨士奇,杨溥,胡濙,张辅四人列坐。
朱祁镇手中拿着一张宣纸,细细看着,说道:“曹鼐,马愉。”
杨士奇说道:“臣以为这两个人合适。臣年老体衰,不堪重负,臣请多援引一人入阁。为陛下解忧。”
杨士奇眉目之间,似乎更加衰老了。
杨荣与他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两个老人明争暗斗一辈子,也合作了一辈子。而今杨荣一去,杨士奇顿时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杨士奇精神层面的感觉,更让这个老人难以支撑。
特别是而今诸事繁杂,杨士奇难免有些力不从心
朱祁镇对这两个人都有印象。
都是朱祁镇的讲官序列之中,不过不像是王直一样,负责朱祁镇的整体教育。而是负责某一门功课。
曹鼐讲得是皇明祖训,马愉讲得是大明律。
虽然他们作为朱祁镇的老师,但是朱祁镇与他们的关系,并不是很亲密的。只是觉得两个相貌堂堂的。风格各异,但是都是美男子。
马愉与曹鼐都是北方人,马愉乃是山东人,曹鼐乃是北直隶人。身材高大。一副披上盔甲都能上阵的好身材。
他们两个还有一个同样的特点。都是状元。
马愉乃是宣德二年状元,曹鼐乃是宣德八年的状元。
朱祁镇说道:“先生为什么不选陈芳洲?”
杨士奇说道:“陈芳洲乃是臣之乡人,臣当回避。而且,陛下欲用实务人才,陈芳洲久在中枢,却不通地方事务。”
陈芳洲也就是陈循,也是一个状元,乃是永乐十三年的状元。
算起来,要比曹鼐还有马愉都要老一些了。
朱祁镇问道:“乃曹鼐与马愉在地方上历练过吗?”
朱祁镇在位也有几年了,朱祁镇的用人标准,满朝武都知道了。只有在地方上有治行,才会被朱祁镇重用。
也幸好这是明初期,很多典章制度还没有固定。
否则朱祁镇想要提拔一个非翰林入朝,难度也是相当大。
杨士奇说道:“曹鼐虽然宣德八年状元的,但是他在宣德元年考取乡试第二之后,就出仕了,先后担任代县训导,江西泰和典史,颇有治行。不忘所学,方才于宣德八年考取进士。”
朱祁镇一听,第一反应是,这个曹鼐乃是杨士奇的人。
因为杨士奇是江西泰和人。
当然了,杨士奇是江西泰和人,与曹鼐曾经在江西泰和为官,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但是朱祁镇却知道,这足够了。
后世的人会跑关系,这个时代的人更会。
有这个一点契机,就足够曹鼐经营与泰和杨家的人脉了。
当然了,这并不是代表朱祁镇不欣赏曹鼐了。
甚至他更欣赏了。
倒不是说杨士奇说曹鼐有治行,而是曹鼐家境贫寒。
虽然杨士奇的介绍之中,没有一句说曹鼐家境贫寒,但是想想就知道,如果不是曹鼐家庭原因,曹鼐为什么要去以举人身份当官,他如果参加宣德二年的科举,未必不能一举成为进士。
以进士为起点当官,与以举人为起点当官。
是两种不一样的生态。
曹鼐不会不了解的。
而且朱祁镇这一两年之内,施政的重点乃是直隶。内阁之中有一个直隶人,也是有好处的。
朱祁镇点点头说道:“那么马愉如何?”
杨溥说道:“马愉为人宽厚,学问精深,乃北人第一位状元,为先帝所赏识。清廉自守,又为陛下讲师。足堪大任。”
朱祁镇听在耳朵之中,却在心中默默回想,宣德二年主考官是谁?朱祁镇立即想起来了,乃是杨溥,同样想起来的就是宣德八年的主考官,乃是杨士奇。
此刻再看这两个人。
分明是杨士奇与杨溥的合作,扩大他们在内阁的权威,并将杨荣的政治遗产吞并。
内阁之中,之前有五个人。
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作为核心,张辅乃是武臣,很多事情都回避,而胡濙的履历也局限了他。
他是建二年进士,入太宗麾下,寻访建帝数十年,到了太宗晚年,才到了礼部任职,一担任礼部尚书就是好多年。
可以说礼部乃是胡濙的自留地。
但是胡濙的影响力也仅限于此了。
杨士奇三人,那个不是在永乐年间就有大批人支持,虽然弱小,但是班底齐全。但是胡濙却缺乏根基。
所以胡濙只能担任礼臣,却不能担任内阁首辅。
如果再引入马愉,曹鼐两个人。
三杨联盟,变成了两杨联盟。
朱祁镇特别留意杨溥,心中暗道:“果然,这位杨师傅也不是吃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