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唐当侯爷 第1743节
杜启看着沿途的景象,心下却是喟然叹息。
可惜了!
长安曾经是大唐帝都,是万国中心,是最为繁华富庶的区域。如今的长安,却是百姓凋零,生活艰难。甚至各处的村落人烟稀少,已经是彻底荒凉。
这才仅仅过去了几年时间。
从繁华到破败,短短数年的时间便如此。恰
是这般的情况,使得杜启也更警惕警醒。身为一国帝王,一举一动都关系着国内百姓的生死存亡。
事实上杜启的夏国,之所以能稳固的发展,一直不断的增强,一方面是夏国的经济强盛,另一方面是夏国的人口基数不曾受损,而且人口也在不断提升,毕竟自始至终不曾损失多少士兵。
当然,最关键的一点是杜启取胜,不曾败给李世民,对国内的损耗不大,也就导致夏国越战越强,百姓也更有凝聚力。如果杜启如李世民这般,不断的落败,夏国也一样是经不起折腾的。
杜启率领的大军,一路急赶,最终来到了长安城外。
长安城,是大唐帝都。
这一城池坚固无比。
如今的长安城,再无昔日车水马龙的情况,再无昔日兴盛的景象。斑驳的城墙上,显示出长安城的沧桑,但如今却是透着一股暮气。
杜启策马立在城外,看着城门紧闭的长安城,心中感慨万千。数年前,他因为在朝堂上难以立足,尤其杜家更成为朝臣觊觎的对象。为此杜启远赴西域,在西域建立起了一番基业。如今,杜启终于又回来了,他再度回到了长安。
“杜启,本王在此等候你多时了。”
忽然间,城楼上传出浑厚洪亮的声音。
一道魁梧身影,立在城头。
杜启抬头往城楼上看去,因为距离有一百五
十步左右,所有看不真切。好在杜启手中有望远镜,他借助望远镜打量,看到了城楼上的情况。
他认识城楼上的人。
竟是李道宗。
此人早些年在李渊时期,被封为任城王,后来李世民登基称帝后,调整了朝廷的爵位,李道宗被封为江夏郡王。相比于历史上,李道宗被敕封为江夏郡王的时间,提前了一些,毕竟因为杜启的存在,使得大唐朝廷许多都发生了变化。
“杜启,本王就在城头。你不是可以炮轰这城头吗,来,尽管炮轰。你炸死了本王,本王便引爆埋伏在城内的火药,把整个长安城炸毁。”
李道宗的声音再度传来。
杜启轻笑,他对李道宗的威胁不以为意。杜启缓缓策马往前走,到城外百步之内停下,然后看着城楼上身着甲胄的李道宗,说道:“江夏郡王,李世民、李承乾、李恪、李泰,以及李唐宗室都离开了,朝廷文武百官也离开了。没想到,你却一个人留下。”
“明知道守不住长安,你却留在长安。你,何苦来哉?”
杜启对李道宗的决定奇怪。
如今长安,在杜启的包围中,李道宗想要撤离肯定不可能。那么李道宗留下,那就是赴死,这一情况让杜启颇为惊讶。
第1226章 忠臣守社稷
忠臣守社稷
李道宗的年纪,比李孝恭更年轻些,如今也不过三十出头,是正当年的年纪。他听到杜启的话,不屑道:“杜启,曾经你为大唐扫荡四方,立下不休功勋。甚至你杜启,也是一个忠臣,本王对你,颇为敬仰。”
“可惜你杜启,外表忠厚,内心奸贼,是一个乱臣贼子。”
“你这种人,人人得而诛之。”
“本王告诉你,陛下之所以分兵撤离长安,不是怕了你,是因为要保存有生力量,和你抗战到底。我大唐帝都,却也不可能随意留给你这样的乱臣贼子,本王主动请缨,留下来镇守在长安,等着你的到来。”
李道宗强势道:“本王在,长安在。你要打破长安,就踏着本王的尸体过去。”
他的态度极为强硬。
透着果决。
当初李世民率领大军从长安撤离时,强烈要求李道宗撤离长安。甚至李承乾、李恪等人,也纷纷提出请求,各自希望李道宗离开。因为在王室的宗亲中,除了已经故去的李神通,以及已经背叛大唐离开的李孝恭,如今只剩下李道宗最有影响力。
李道宗留在长安,实在可惜。
只是面对众人的劝说,李道宗却执意留下来,甘愿赴死一战。李道宗在李世民离开长安时,曾说忠臣守社稷,大唐帝都需要人镇守,所以他选择留下。
李道宗的兵力,实际上不多。
也就六千人。
六千兵力有一部分,是他自己王府的私兵。还有一部分,是他曾经的旧部,以及新招募的士兵。李道
宗知道仅凭六千人,想挡住杜启的大军不可能,但李道宗还是留下了,因为他不能离开长安。偌大的长安,不能拱手让给杜启。
李道宗洋洋洒洒一番话,不等杜启回话,又继续道:“杜启,你这个乱臣贼子。本王告诉你,只要本王在城楼上,你就休想踏上这城头,休想入城。而且本王郑重告诉你,只要本王身死城破,本王的人就会引爆火药,彻底把长安城毁了。”
“哈哈哈…”
杜启听到后,却笑了起来。
笑声中尽是不屑。
更有嘲讽。
李道宗知晓杜启能言善辩,可李道宗却并不在意这些。他微微一笑,继续道:“杜启,你这般发笑,是讥讽本王守不住长安城?亦或是,本王要毁掉长安城
你心痛了,觉得没能完完整整的占据长安,心中很失落吧。”
可惜了!
长安曾经是大唐帝都,是万国中心,是最为繁华富庶的区域。如今的长安,却是百姓凋零,生活艰难。甚至各处的村落人烟稀少,已经是彻底荒凉。
这才仅仅过去了几年时间。
从繁华到破败,短短数年的时间便如此。恰
是这般的情况,使得杜启也更警惕警醒。身为一国帝王,一举一动都关系着国内百姓的生死存亡。
事实上杜启的夏国,之所以能稳固的发展,一直不断的增强,一方面是夏国的经济强盛,另一方面是夏国的人口基数不曾受损,而且人口也在不断提升,毕竟自始至终不曾损失多少士兵。
当然,最关键的一点是杜启取胜,不曾败给李世民,对国内的损耗不大,也就导致夏国越战越强,百姓也更有凝聚力。如果杜启如李世民这般,不断的落败,夏国也一样是经不起折腾的。
杜启率领的大军,一路急赶,最终来到了长安城外。
长安城,是大唐帝都。
这一城池坚固无比。
如今的长安城,再无昔日车水马龙的情况,再无昔日兴盛的景象。斑驳的城墙上,显示出长安城的沧桑,但如今却是透着一股暮气。
杜启策马立在城外,看着城门紧闭的长安城,心中感慨万千。数年前,他因为在朝堂上难以立足,尤其杜家更成为朝臣觊觎的对象。为此杜启远赴西域,在西域建立起了一番基业。如今,杜启终于又回来了,他再度回到了长安。
“杜启,本王在此等候你多时了。”
忽然间,城楼上传出浑厚洪亮的声音。
一道魁梧身影,立在城头。
杜启抬头往城楼上看去,因为距离有一百五
十步左右,所有看不真切。好在杜启手中有望远镜,他借助望远镜打量,看到了城楼上的情况。
他认识城楼上的人。
竟是李道宗。
此人早些年在李渊时期,被封为任城王,后来李世民登基称帝后,调整了朝廷的爵位,李道宗被封为江夏郡王。相比于历史上,李道宗被敕封为江夏郡王的时间,提前了一些,毕竟因为杜启的存在,使得大唐朝廷许多都发生了变化。
“杜启,本王就在城头。你不是可以炮轰这城头吗,来,尽管炮轰。你炸死了本王,本王便引爆埋伏在城内的火药,把整个长安城炸毁。”
李道宗的声音再度传来。
杜启轻笑,他对李道宗的威胁不以为意。杜启缓缓策马往前走,到城外百步之内停下,然后看着城楼上身着甲胄的李道宗,说道:“江夏郡王,李世民、李承乾、李恪、李泰,以及李唐宗室都离开了,朝廷文武百官也离开了。没想到,你却一个人留下。”
“明知道守不住长安,你却留在长安。你,何苦来哉?”
杜启对李道宗的决定奇怪。
如今长安,在杜启的包围中,李道宗想要撤离肯定不可能。那么李道宗留下,那就是赴死,这一情况让杜启颇为惊讶。
第1226章 忠臣守社稷
忠臣守社稷
李道宗的年纪,比李孝恭更年轻些,如今也不过三十出头,是正当年的年纪。他听到杜启的话,不屑道:“杜启,曾经你为大唐扫荡四方,立下不休功勋。甚至你杜启,也是一个忠臣,本王对你,颇为敬仰。”
“可惜你杜启,外表忠厚,内心奸贼,是一个乱臣贼子。”
“你这种人,人人得而诛之。”
“本王告诉你,陛下之所以分兵撤离长安,不是怕了你,是因为要保存有生力量,和你抗战到底。我大唐帝都,却也不可能随意留给你这样的乱臣贼子,本王主动请缨,留下来镇守在长安,等着你的到来。”
李道宗强势道:“本王在,长安在。你要打破长安,就踏着本王的尸体过去。”
他的态度极为强硬。
透着果决。
当初李世民率领大军从长安撤离时,强烈要求李道宗撤离长安。甚至李承乾、李恪等人,也纷纷提出请求,各自希望李道宗离开。因为在王室的宗亲中,除了已经故去的李神通,以及已经背叛大唐离开的李孝恭,如今只剩下李道宗最有影响力。
李道宗留在长安,实在可惜。
只是面对众人的劝说,李道宗却执意留下来,甘愿赴死一战。李道宗在李世民离开长安时,曾说忠臣守社稷,大唐帝都需要人镇守,所以他选择留下。
李道宗的兵力,实际上不多。
也就六千人。
六千兵力有一部分,是他自己王府的私兵。还有一部分,是他曾经的旧部,以及新招募的士兵。李道
宗知道仅凭六千人,想挡住杜启的大军不可能,但李道宗还是留下了,因为他不能离开长安。偌大的长安,不能拱手让给杜启。
李道宗洋洋洒洒一番话,不等杜启回话,又继续道:“杜启,你这个乱臣贼子。本王告诉你,只要本王在城楼上,你就休想踏上这城头,休想入城。而且本王郑重告诉你,只要本王身死城破,本王的人就会引爆火药,彻底把长安城毁了。”
“哈哈哈…”
杜启听到后,却笑了起来。
笑声中尽是不屑。
更有嘲讽。
李道宗知晓杜启能言善辩,可李道宗却并不在意这些。他微微一笑,继续道:“杜启,你这般发笑,是讥讽本王守不住长安城?亦或是,本王要毁掉长安城
你心痛了,觉得没能完完整整的占据长安,心中很失落吧。”
上一篇:大明神级木匠皇帝
下一篇:重生八零:媳妇有点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