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军火库闯大明 第355节
听闻多铎死后,多尔衮嚎啕大哭,一方面确实是出于悲痛,另一方面,恐怕也是知晓胞弟的死对自己的巨大影响吧。
当然,这只是多尔衮失势的一方面原因,其二,是除了两白旗,其他各旗实权人物意识形态的转变。
多尔衮之所以拥有滔天权势,除了手中掌握的两白旗之外,就是其他几旗也有一些权贵对其支持,以期能够获得摄政王的重用。
但现在不同了,如今是生死存亡之际,有的人心态发生了变化,不再信任多尔衮,或者和多尔衮的意见不同,于是又改投他派。
这些人原本支持多尔衮,只是对其拥护,并非直接将手中掌握的实力交由多尔衮。
所以,这也可以看成是某种意义上的叛变,而多尔衮还没办法阻止。
两白旗在关内的时候,就受到重大损失,两个主将阿济格和多铎又一废一死,三兄弟只剩下多尔衮独自一人,自然无法再撑住局面。
封建王朝,很多时候根本不是看各人能力,最主要还是看自己手中掌握的实力。
多尔衮的能力自不必多说,但他为了掌握大权,也一直在不停的积攒实力,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
现如今其逐渐失势,自然有人不再对其恭敬了。
如果不是现在大清正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孝庄、代善、济尔哈朗等人尽力稳定局面,多尔衮这个所谓的摄政王位置能否再保住,都是两事。
多尔衮的失势,也直接造成了清廷分成了几派,也表明清廷开始自己内部分裂了,无法形式统一的意识形态。
孝庄、代善、济尔哈朗等心系大清命运的人,自然不希望看到这点,他们甚至宁愿多尔衮依然掌握大权。
这样的话,以摄政王的能力,自然能够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也不会遇到多大的阻力。
可现在,三派都有实权贵族支持,互相之间都无法说服谁。
这样下去,不用新军发起进攻,自己内部就崩溃了。
如果不是代善、济尔哈朗几个有威望,又有实力的人物弹压着,恐怕几派已经按照各自的想法开始行动了,大清也就彻底的分崩离析。
但现在,即便勉强维持一个整体,那也是危机重重,因为强敌环伺,没有那么多时间让他们来处理自己的内部问题。
而新军,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发起了猛烈进攻。
正在这时,一个震撼的消息传来了,唐宁率万余精骑赶来了。
虽然万余精骑算不得多么庞大的数字,但是唐宁的出现,就代表着神兵,代表着战无不胜。
可以说,大清能够从如日中天到直坠而下,就是唐宁的横空出世造成的。
自从唐宁率军北上,其亲自指挥的战斗,面对满八旗精锐,皆是大胜,无一败绩。
击溃英亲王阿济格所部,并将其俘虏,攻占应天府。
远征辽东,攻占盛京城,击溃并俘虏肃亲王豪格,导致豪格七万大军全军覆没。
这一个个战绩,无不是一记记重锤砸在大清那并不坚固的身躯上,才造成大清不得不退出京师。
如今又弃盛京城而逃,只不过是失败之后的又一颗恶果而已。
。
带着军火库闯大明
第三零一章 逼降
唐宁的突然出现,无疑又让逃亡之路变得更加渺茫,整个清廷上下,仿佛一下子变得死寂。
之前还在争论的几派,突然间也失去了再争论的兴趣,好似都清楚,如果在这个时候还不能齐心应对,他们三派的哪一种方式都行不通。
现在他们想的是,是停下来好好歇息一番,然后与新军决战。
还是继续加快速度北逃,然后被新军追上再决一死战。
最终,他们在一处地势稍微有利的位置停了下来,然后开始休整,所剩不多的物资开始分发下去,让大家难得的吃一顿饱饭。
大多数人似乎也意识到了,这应该是最后的晚餐了吧。
本已饥肠辘辘,吃出来的应是美味,但入口却颇为苦涩。
“隆隆隆……”新军还有明安达礼部的蒙军成三个方向向着清军汇集而来。
吴三桂按照唐宁的命令,抽出万余兵力到了清军阵营西侧,其他几路也稍微调整了下位置,从四个方向对清军进行了包围。
但是,他们都没有急于发起进攻。
直到半个多时辰之后,随着一阵隆隆声响,又一支队伍出现,众人都知道,唐宁来了。
新军上下振奋不已,而清军则是出现不同程度的骚动。
他们甚至有些后悔刚才没有听从多尔衮的意见,趁唐宁抵达之前立即主动发起进攻,也许还能占据一定的优势。
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他们本能的将自己当成了弱势的一方,选择了主动防守,也想趁机补充一些精力,以便接下来的大战中能够更好的发挥。
但现在,唐宁出现,其无形中带来的压力,都不知凡几,这不是不到一个时辰的休整就能够弥补过来的。
唐宁所部是从南部过来的,但唐宁在观察了一下风向之后,直接迂回到了东面方向。
看到唐宁所部的行动,清军本能的加强了东面方向的防御。
但是,唐宁却没有立即下令进攻,只是派出两百余骑上前。
让人奇怪的是,这两百余骑的战马马背上,除了坐着的骑兵,在骑兵身后两侧,还各有一个箩筐。
当然,这只是多尔衮失势的一方面原因,其二,是除了两白旗,其他各旗实权人物意识形态的转变。
多尔衮之所以拥有滔天权势,除了手中掌握的两白旗之外,就是其他几旗也有一些权贵对其支持,以期能够获得摄政王的重用。
但现在不同了,如今是生死存亡之际,有的人心态发生了变化,不再信任多尔衮,或者和多尔衮的意见不同,于是又改投他派。
这些人原本支持多尔衮,只是对其拥护,并非直接将手中掌握的实力交由多尔衮。
所以,这也可以看成是某种意义上的叛变,而多尔衮还没办法阻止。
两白旗在关内的时候,就受到重大损失,两个主将阿济格和多铎又一废一死,三兄弟只剩下多尔衮独自一人,自然无法再撑住局面。
封建王朝,很多时候根本不是看各人能力,最主要还是看自己手中掌握的实力。
多尔衮的能力自不必多说,但他为了掌握大权,也一直在不停的积攒实力,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
现如今其逐渐失势,自然有人不再对其恭敬了。
如果不是现在大清正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孝庄、代善、济尔哈朗等人尽力稳定局面,多尔衮这个所谓的摄政王位置能否再保住,都是两事。
多尔衮的失势,也直接造成了清廷分成了几派,也表明清廷开始自己内部分裂了,无法形式统一的意识形态。
孝庄、代善、济尔哈朗等心系大清命运的人,自然不希望看到这点,他们甚至宁愿多尔衮依然掌握大权。
这样的话,以摄政王的能力,自然能够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也不会遇到多大的阻力。
可现在,三派都有实权贵族支持,互相之间都无法说服谁。
这样下去,不用新军发起进攻,自己内部就崩溃了。
如果不是代善、济尔哈朗几个有威望,又有实力的人物弹压着,恐怕几派已经按照各自的想法开始行动了,大清也就彻底的分崩离析。
但现在,即便勉强维持一个整体,那也是危机重重,因为强敌环伺,没有那么多时间让他们来处理自己的内部问题。
而新军,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发起了猛烈进攻。
正在这时,一个震撼的消息传来了,唐宁率万余精骑赶来了。
虽然万余精骑算不得多么庞大的数字,但是唐宁的出现,就代表着神兵,代表着战无不胜。
可以说,大清能够从如日中天到直坠而下,就是唐宁的横空出世造成的。
自从唐宁率军北上,其亲自指挥的战斗,面对满八旗精锐,皆是大胜,无一败绩。
击溃英亲王阿济格所部,并将其俘虏,攻占应天府。
远征辽东,攻占盛京城,击溃并俘虏肃亲王豪格,导致豪格七万大军全军覆没。
这一个个战绩,无不是一记记重锤砸在大清那并不坚固的身躯上,才造成大清不得不退出京师。
如今又弃盛京城而逃,只不过是失败之后的又一颗恶果而已。
。
带着军火库闯大明
第三零一章 逼降
唐宁的突然出现,无疑又让逃亡之路变得更加渺茫,整个清廷上下,仿佛一下子变得死寂。
之前还在争论的几派,突然间也失去了再争论的兴趣,好似都清楚,如果在这个时候还不能齐心应对,他们三派的哪一种方式都行不通。
现在他们想的是,是停下来好好歇息一番,然后与新军决战。
还是继续加快速度北逃,然后被新军追上再决一死战。
最终,他们在一处地势稍微有利的位置停了下来,然后开始休整,所剩不多的物资开始分发下去,让大家难得的吃一顿饱饭。
大多数人似乎也意识到了,这应该是最后的晚餐了吧。
本已饥肠辘辘,吃出来的应是美味,但入口却颇为苦涩。
“隆隆隆……”新军还有明安达礼部的蒙军成三个方向向着清军汇集而来。
吴三桂按照唐宁的命令,抽出万余兵力到了清军阵营西侧,其他几路也稍微调整了下位置,从四个方向对清军进行了包围。
但是,他们都没有急于发起进攻。
直到半个多时辰之后,随着一阵隆隆声响,又一支队伍出现,众人都知道,唐宁来了。
新军上下振奋不已,而清军则是出现不同程度的骚动。
他们甚至有些后悔刚才没有听从多尔衮的意见,趁唐宁抵达之前立即主动发起进攻,也许还能占据一定的优势。
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他们本能的将自己当成了弱势的一方,选择了主动防守,也想趁机补充一些精力,以便接下来的大战中能够更好的发挥。
但现在,唐宁出现,其无形中带来的压力,都不知凡几,这不是不到一个时辰的休整就能够弥补过来的。
唐宁所部是从南部过来的,但唐宁在观察了一下风向之后,直接迂回到了东面方向。
看到唐宁所部的行动,清军本能的加强了东面方向的防御。
但是,唐宁却没有立即下令进攻,只是派出两百余骑上前。
让人奇怪的是,这两百余骑的战马马背上,除了坐着的骑兵,在骑兵身后两侧,还各有一个箩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