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军火库闯大明 第325节
“已经过去三日时间,山海关恐怕已然失守,再向山海关增兵已无太大意义。”
“为了尽快支援盛京,我们应该直接北上,经朵颜部,绕过山海关、宁远、锦州,直接将精兵派往盛京。”
“可若要解盛京之围,我们要派出多少兵力才合适?”
这个问题一出来,顿时问倒了不少人。
现在谁都知道,由于新军的大规模北伐,八旗已经有六旗的主力在外了,整个北直隶的满八旗精锐,已经不足八万了。
而此次突袭辽东的新军,保守估计,至少有五万以上,甚至更多。
再对比最近几月八旗军与新军的战绩上来看,如果不改变原来的战法和阵法,即便是以五万对五万,八旗军的胜率也只有五五之数。
而且很大的一个变数,不知道新军携带了多少神兵。
如果唐宁为了取胜,将新军的大部分神兵都运到了辽东,派六万、七万精兵恐怕都解决不了问题。
但是,很多人也清楚,不管这一仗的胜率如何,大清没有选择,必须应战。
不然的话,眼睁睁的看着盛京被新军攻占而不全力救援,只会让前线的八旗子弟寒心,以后的形势将愈加恶劣。
可如果没有救回盛京,还葬送了大量大清精锐,那后果一样严重。
所以在很多人想来,救援也不是,不救援也不是,一时间,整个朝堂之上,一片死寂。
面对死气沉沉的朝堂,多尔衮嗤笑一声,“怎么,大家都怕了?都没有主意了?入关之后,胆子都小了?”
“自太祖起兵之日起,我大清什么困难没有遇到过?我们从贫瘠之地杀入关内,夺了明人的江山,现在反而没有了当初的雄心吗?”
“是因为见识到了关内的富庶,得到了很多,所以才害怕失去吗?那你们和那些懦弱的明人又有何区别?”
多尔衮的话音刚一落,就有一人站了出来,正是豪格,他声音清冷的道:“贼军攻我大清龙兴之地,此战不可避免,本王愿率军前往,不破敌寇誓不还。”
一个虬髯大汉,豪格的坚定支持者,满州第一勇士,护军都统鳌拜也立即站出来,声音洪亮的道:“末将愿随肃亲王前往。”
见到豪格主动领命,多尔衮的神色略好看了一些,因为现在最适合出征的就两人,他多尔衮和豪格。
在如此形势下,他多尔衮自然不敢轻易出京,谁知道再回京后会是什么样子。
而豪格是先帝皇太极之子,盛京又是大清龙兴之地,豪格的份量是足够的。
不过,多尔衮也清楚,即便他与豪格之间再不和,此番也要全力相助豪格取得战斗的胜利。
所以,他第一时间任命豪格为靖远大将军,负责统领此次北上救援盛京的任务。
正黄旗和正蓝旗各抽调一万五千兵力,再加上其余六旗留京兵力两万人,满八旗出兵五万。
又征调蒙八旗两万骑兵,一共组成七万大军。
这次,豪格率领的皆是精锐,以精锐对抗唐宁的精锐。
为了应对新军的新式战法和战阵,此次抽调的兵力,皆以善于火器射击为优先,他自己模仿新军刚编练火枪营的八千人也全部派了出去。
第二七三章 兵临盛京
唐监国元年三月四日,唐宁率领五百余艘的庞大船队,六万兵力进辽东湾抵辽河口岸。
随即,唐宁亲率四万兵力登陆,然后北上。
余者两万兵力,以吴三桂关宁军一万两千人为主体,另附三千新军,五千白杆兵调头南下。
为什么不先在山海关背后登陆,反而舍近求远的在辽河口岸登陆四万人,再让另两万人南下呢?
原因很简单,为了出其不意。
唐宁此行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个是山海关,另一个自然是清廷所谓的龙兴之地,陪都盛京。
相比于山海关,盛京的地位自然更加重要。
如果先让吴三桂在山海关背后登陆再发起袭击,唐宁自己所率领的主力肯定还在海上。
山海关先一步遇袭,清军很可能会第一时间通知盛京守军做好防御,还有沿途的清军各据点,必然会带来很大麻烦。
何况山海关的防御主要是防御北方南下之敌,如果从背后发起攻击,就算不是突袭,也不会带来多大的麻烦。
所以在出发之前,参谋部就认为要想出其不意的攻占盛京,这个时间差就很重要,要让清军来不及反应。
先从辽河登陆,再顺势拿下盖州卫、再北上攻取海州卫、东宁卫,直逼原沈阳卫,就是现如今的盛京。
如果顺利的话,等吴三桂向山海关发起攻击的时候,唐宁部主力恐怕已经打到了盛京城下。
因为清廷入关之后,为了尽快的剿灭李自成、张献忠、大明残余势力等反抗力量,将八旗主力全部带走了。
多尔衮之所以敢如此做,是因为周边的势力早已经被八旗军打服了,没了威胁,保留一两万兵力驻守一些重要卫所,即可保辽东安全无虞。
就算出现什么突发事件,从京师再调兵北上支援,也完全来得及,因为没有人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将辽东的八旗军打垮。
当初在入关之时,新军的名头甚至都没人听说过,所以也根本不会有人想到在两年之后,会突然有这样一支军队千里迢迢率领那么庞大的船队北上。
哪怕后来在新军声名逐渐鹊起时,也没人往这方面想。
因为远征辽东,不是靠一两万人就能够做到的,当时唐宁手上能够抽调的精锐也顶多只有两万人。
那么点人,唐宁怎么敢几千里北上,不怕后路被人端了?所以那时的唐宁也只是以陆路进攻为主。
但是,唐宁率军从福建北上之后,形势变化得太快了,先是击败阿济格部,又陆续收复吴三桂、明安达礼、大部闯军。
甚至还借来了能征善战的白杆兵、狼兵。
“为了尽快支援盛京,我们应该直接北上,经朵颜部,绕过山海关、宁远、锦州,直接将精兵派往盛京。”
“可若要解盛京之围,我们要派出多少兵力才合适?”
这个问题一出来,顿时问倒了不少人。
现在谁都知道,由于新军的大规模北伐,八旗已经有六旗的主力在外了,整个北直隶的满八旗精锐,已经不足八万了。
而此次突袭辽东的新军,保守估计,至少有五万以上,甚至更多。
再对比最近几月八旗军与新军的战绩上来看,如果不改变原来的战法和阵法,即便是以五万对五万,八旗军的胜率也只有五五之数。
而且很大的一个变数,不知道新军携带了多少神兵。
如果唐宁为了取胜,将新军的大部分神兵都运到了辽东,派六万、七万精兵恐怕都解决不了问题。
但是,很多人也清楚,不管这一仗的胜率如何,大清没有选择,必须应战。
不然的话,眼睁睁的看着盛京被新军攻占而不全力救援,只会让前线的八旗子弟寒心,以后的形势将愈加恶劣。
可如果没有救回盛京,还葬送了大量大清精锐,那后果一样严重。
所以在很多人想来,救援也不是,不救援也不是,一时间,整个朝堂之上,一片死寂。
面对死气沉沉的朝堂,多尔衮嗤笑一声,“怎么,大家都怕了?都没有主意了?入关之后,胆子都小了?”
“自太祖起兵之日起,我大清什么困难没有遇到过?我们从贫瘠之地杀入关内,夺了明人的江山,现在反而没有了当初的雄心吗?”
“是因为见识到了关内的富庶,得到了很多,所以才害怕失去吗?那你们和那些懦弱的明人又有何区别?”
多尔衮的话音刚一落,就有一人站了出来,正是豪格,他声音清冷的道:“贼军攻我大清龙兴之地,此战不可避免,本王愿率军前往,不破敌寇誓不还。”
一个虬髯大汉,豪格的坚定支持者,满州第一勇士,护军都统鳌拜也立即站出来,声音洪亮的道:“末将愿随肃亲王前往。”
见到豪格主动领命,多尔衮的神色略好看了一些,因为现在最适合出征的就两人,他多尔衮和豪格。
在如此形势下,他多尔衮自然不敢轻易出京,谁知道再回京后会是什么样子。
而豪格是先帝皇太极之子,盛京又是大清龙兴之地,豪格的份量是足够的。
不过,多尔衮也清楚,即便他与豪格之间再不和,此番也要全力相助豪格取得战斗的胜利。
所以,他第一时间任命豪格为靖远大将军,负责统领此次北上救援盛京的任务。
正黄旗和正蓝旗各抽调一万五千兵力,再加上其余六旗留京兵力两万人,满八旗出兵五万。
又征调蒙八旗两万骑兵,一共组成七万大军。
这次,豪格率领的皆是精锐,以精锐对抗唐宁的精锐。
为了应对新军的新式战法和战阵,此次抽调的兵力,皆以善于火器射击为优先,他自己模仿新军刚编练火枪营的八千人也全部派了出去。
第二七三章 兵临盛京
唐监国元年三月四日,唐宁率领五百余艘的庞大船队,六万兵力进辽东湾抵辽河口岸。
随即,唐宁亲率四万兵力登陆,然后北上。
余者两万兵力,以吴三桂关宁军一万两千人为主体,另附三千新军,五千白杆兵调头南下。
为什么不先在山海关背后登陆,反而舍近求远的在辽河口岸登陆四万人,再让另两万人南下呢?
原因很简单,为了出其不意。
唐宁此行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个是山海关,另一个自然是清廷所谓的龙兴之地,陪都盛京。
相比于山海关,盛京的地位自然更加重要。
如果先让吴三桂在山海关背后登陆再发起袭击,唐宁自己所率领的主力肯定还在海上。
山海关先一步遇袭,清军很可能会第一时间通知盛京守军做好防御,还有沿途的清军各据点,必然会带来很大麻烦。
何况山海关的防御主要是防御北方南下之敌,如果从背后发起攻击,就算不是突袭,也不会带来多大的麻烦。
所以在出发之前,参谋部就认为要想出其不意的攻占盛京,这个时间差就很重要,要让清军来不及反应。
先从辽河登陆,再顺势拿下盖州卫、再北上攻取海州卫、东宁卫,直逼原沈阳卫,就是现如今的盛京。
如果顺利的话,等吴三桂向山海关发起攻击的时候,唐宁部主力恐怕已经打到了盛京城下。
因为清廷入关之后,为了尽快的剿灭李自成、张献忠、大明残余势力等反抗力量,将八旗主力全部带走了。
多尔衮之所以敢如此做,是因为周边的势力早已经被八旗军打服了,没了威胁,保留一两万兵力驻守一些重要卫所,即可保辽东安全无虞。
就算出现什么突发事件,从京师再调兵北上支援,也完全来得及,因为没有人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将辽东的八旗军打垮。
当初在入关之时,新军的名头甚至都没人听说过,所以也根本不会有人想到在两年之后,会突然有这样一支军队千里迢迢率领那么庞大的船队北上。
哪怕后来在新军声名逐渐鹊起时,也没人往这方面想。
因为远征辽东,不是靠一两万人就能够做到的,当时唐宁手上能够抽调的精锐也顶多只有两万人。
那么点人,唐宁怎么敢几千里北上,不怕后路被人端了?所以那时的唐宁也只是以陆路进攻为主。
但是,唐宁率军从福建北上之后,形势变化得太快了,先是击败阿济格部,又陆续收复吴三桂、明安达礼、大部闯军。
甚至还借来了能征善战的白杆兵、狼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