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军火库闯大明 第313节
所以对唐宁来说,是愿意选择一个更有能力的人,还是去选择一个更容易控制的人。
在确定要在朱聿键和朱以海两人之中选一个时,唐宁还特意的带着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一起与朱聿键和朱以海分别谈了谈。
之所以要带上黄宗羲和王夫之这些人,一方面是作一个见证和记录,另一个更重要原因,便是因为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很开明。
唐宁还没有真正的提出过君主立宪制的问题,这些思想家就提出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特别是黄宗羲,他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这就是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内容之一啊,只是黄宗羲手中没有权利,无法将这些主张实施出来,所以大明的君主立宪制也不可能出现。
但是,现在有了唐宁,唐宁在确定要推动君主立宪之后,自然就要重用这样的思想家,让君主立宪制有生存的土壤,而不是靠他一人强行推动。
毕竟封建专制运行了近两千年,可谓根深蒂固,不是那么轻易就推翻的。
正史中,清末那么多强大的列强作为样板摆在面前进行改革,都没能将封建制度给推翻,直到将清廷彻底推翻后才出现了所谓的共和制。
何况现在谁都无法证明这是一种更先进的制度,或许是唐宁自己的私心才想要推行这种制度。
恐怕很多人首先想的是唐宁限制君权的目的,就是为了壮大自己的权利,想做另一个多尔衮。
即便唐宁依然是借着成祖的名义,声称是成祖知道这种先进的制度必将代替封建专制,让大明有机会复苏,变得强大。
但那些既得利益者,不管信不信,他们可不在意这些,他们只想保住自己的利益,大明复不复苏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如果大明复苏,变得强大是以损失他们的利益为代价,他们宁愿大明继续衰落下去。
所以这些人势必会成为一股巨大的阻力。
正是想到了这些原因,唐宁才决定破而后立,所以干脆让弘光朝廷灭亡掉,借清军之手重创一下这些封建顽固和那些既得利益者。
清末的时候,就是革命军将清朝打烂、推翻了,才能再造共和。
如果清廷那些老顽固还掌权的话,共和就是空中楼阁,很难实现。
现在好了,借清军灭掉弘光朝廷的契机,将那些顽固势力摧毁了一批,随后他唐宁又处置了一批。
那些喜欢拉帮结派的党派受到了重创,让其短时间之内无法形成体系的与他唐宁对抗。
趁这个时候,开始推动君主立宪,阻力自然要小不少。
通过与朱聿键和朱以海的交谈,唐宁和黄宗羲、王夫之等人感受到朱聿键比之朱以海更能接受君主立宪制。
毕竟朱聿键是过惯了苦日子,对权利的享受和欲望没有朱以海那般强烈,更聪明的他也更愿意从各方面去思考。
因为他非常清楚,作为远支藩王,如果不借助唐宁的力量,他根本不可能上位。
只要唐宁愿意支持他上位,同时又支持他收复故土,在其他方面他可以做出让步。
不管朱聿键是不是口是心非,在君主立宪制开始推动起来后,他再想像袁世凯那般返回去当独裁皇帝,可就没那么容易了,何况他手上也没有那种实力。
而且,唐宁不打算直接立谁为皇帝,而是推举其为监国,就是代理皇帝的意思。
正史中,朱以海就当了十八年的鲁监国,他之所以没能当上真正的皇帝,还是因为支持他的势力太少了。
如果有唐宁支持,监国就和皇帝差不多了,至于最终能不能扶正,自然由唐宁看其表现决定。
既然已经决定扶朱聿键上位,唐宁便不再耽搁,经过一番精心准备,为朱聿键举行了一场隆重的仪式,然后昭告天下。
今年依然以弘光元年纪年,改明年为唐监国元年。
带着军火库闯大明
第二六三章 组建内阁
唐宁首先主持组建了内阁。
其实,大明在明成祖时便有了内阁产生,但大权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中,没有虚君也没有立宪,所以与现代君主立宪制、虚君内阁制有着本质的区别。
如果大明不亡,一直撑到了清末,那样改革起来,恐怕就要容易多了,不会像清朝那般只有等其灭亡了才能推翻封建专制。
由于内阁在大明已经运行了几百年,所以唐宁要组织内阁没有受到什么阻碍,不少人甚至一度认为所谓的君主立宪制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只是让内阁帮助皇帝处理一些政务。
但他们想错了,唐宁组织内阁只是第一步。
为了限制内阁的权利,接下来他将要设立两院,参议院和众议院。
参议院的议员来自各省,包括北直隶、南直录和十三省,一共十五个省级行政区。
不管各省人数多少,每地推举出四人,一共组成六十人。
由于长江以北为清廷占领,四川为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占领,算上半个南直隶,一共也只有九个省。
所以为了能够达到法定人数让参议院能够有效运作,暂定九省各推举五人。
众议院则根据各省人口进行名额分配,人口越多的省份,众议员数量也相应会多一点,但每省至少拥有三人,众议员的总人数暂定为五百人。
不管是参议员还是众议员,各省推举的议员,其身份必须涵盖三个阶级。
这三个阶级包括上层阶级的贵族仕大夫,中层的资产阶级,也就是所谓的地主乡绅。
下层阶级,自然就是平民阶级了。
特别是平民阶级,参议员和众议员中,每省皆至少有一人。
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保证两院提交的议案,推出的政令更加公平,如果没有人数占绝大多数的平民阶级参与,何来公平?
在确定要在朱聿键和朱以海两人之中选一个时,唐宁还特意的带着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一起与朱聿键和朱以海分别谈了谈。
之所以要带上黄宗羲和王夫之这些人,一方面是作一个见证和记录,另一个更重要原因,便是因为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很开明。
唐宁还没有真正的提出过君主立宪制的问题,这些思想家就提出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特别是黄宗羲,他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这就是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内容之一啊,只是黄宗羲手中没有权利,无法将这些主张实施出来,所以大明的君主立宪制也不可能出现。
但是,现在有了唐宁,唐宁在确定要推动君主立宪之后,自然就要重用这样的思想家,让君主立宪制有生存的土壤,而不是靠他一人强行推动。
毕竟封建专制运行了近两千年,可谓根深蒂固,不是那么轻易就推翻的。
正史中,清末那么多强大的列强作为样板摆在面前进行改革,都没能将封建制度给推翻,直到将清廷彻底推翻后才出现了所谓的共和制。
何况现在谁都无法证明这是一种更先进的制度,或许是唐宁自己的私心才想要推行这种制度。
恐怕很多人首先想的是唐宁限制君权的目的,就是为了壮大自己的权利,想做另一个多尔衮。
即便唐宁依然是借着成祖的名义,声称是成祖知道这种先进的制度必将代替封建专制,让大明有机会复苏,变得强大。
但那些既得利益者,不管信不信,他们可不在意这些,他们只想保住自己的利益,大明复不复苏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如果大明复苏,变得强大是以损失他们的利益为代价,他们宁愿大明继续衰落下去。
所以这些人势必会成为一股巨大的阻力。
正是想到了这些原因,唐宁才决定破而后立,所以干脆让弘光朝廷灭亡掉,借清军之手重创一下这些封建顽固和那些既得利益者。
清末的时候,就是革命军将清朝打烂、推翻了,才能再造共和。
如果清廷那些老顽固还掌权的话,共和就是空中楼阁,很难实现。
现在好了,借清军灭掉弘光朝廷的契机,将那些顽固势力摧毁了一批,随后他唐宁又处置了一批。
那些喜欢拉帮结派的党派受到了重创,让其短时间之内无法形成体系的与他唐宁对抗。
趁这个时候,开始推动君主立宪,阻力自然要小不少。
通过与朱聿键和朱以海的交谈,唐宁和黄宗羲、王夫之等人感受到朱聿键比之朱以海更能接受君主立宪制。
毕竟朱聿键是过惯了苦日子,对权利的享受和欲望没有朱以海那般强烈,更聪明的他也更愿意从各方面去思考。
因为他非常清楚,作为远支藩王,如果不借助唐宁的力量,他根本不可能上位。
只要唐宁愿意支持他上位,同时又支持他收复故土,在其他方面他可以做出让步。
不管朱聿键是不是口是心非,在君主立宪制开始推动起来后,他再想像袁世凯那般返回去当独裁皇帝,可就没那么容易了,何况他手上也没有那种实力。
而且,唐宁不打算直接立谁为皇帝,而是推举其为监国,就是代理皇帝的意思。
正史中,朱以海就当了十八年的鲁监国,他之所以没能当上真正的皇帝,还是因为支持他的势力太少了。
如果有唐宁支持,监国就和皇帝差不多了,至于最终能不能扶正,自然由唐宁看其表现决定。
既然已经决定扶朱聿键上位,唐宁便不再耽搁,经过一番精心准备,为朱聿键举行了一场隆重的仪式,然后昭告天下。
今年依然以弘光元年纪年,改明年为唐监国元年。
带着军火库闯大明
第二六三章 组建内阁
唐宁首先主持组建了内阁。
其实,大明在明成祖时便有了内阁产生,但大权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中,没有虚君也没有立宪,所以与现代君主立宪制、虚君内阁制有着本质的区别。
如果大明不亡,一直撑到了清末,那样改革起来,恐怕就要容易多了,不会像清朝那般只有等其灭亡了才能推翻封建专制。
由于内阁在大明已经运行了几百年,所以唐宁要组织内阁没有受到什么阻碍,不少人甚至一度认为所谓的君主立宪制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只是让内阁帮助皇帝处理一些政务。
但他们想错了,唐宁组织内阁只是第一步。
为了限制内阁的权利,接下来他将要设立两院,参议院和众议院。
参议院的议员来自各省,包括北直隶、南直录和十三省,一共十五个省级行政区。
不管各省人数多少,每地推举出四人,一共组成六十人。
由于长江以北为清廷占领,四川为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占领,算上半个南直隶,一共也只有九个省。
所以为了能够达到法定人数让参议院能够有效运作,暂定九省各推举五人。
众议院则根据各省人口进行名额分配,人口越多的省份,众议员数量也相应会多一点,但每省至少拥有三人,众议员的总人数暂定为五百人。
不管是参议员还是众议员,各省推举的议员,其身份必须涵盖三个阶级。
这三个阶级包括上层阶级的贵族仕大夫,中层的资产阶级,也就是所谓的地主乡绅。
下层阶级,自然就是平民阶级了。
特别是平民阶级,参议员和众议员中,每省皆至少有一人。
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保证两院提交的议案,推出的政令更加公平,如果没有人数占绝大多数的平民阶级参与,何来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