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带着军火库闯大明

带着军火库闯大明 第237节

加龙的眼睛顿时瞪得大大的,很是不可思议的道“台江怎么会有新军船队,他们是从哪里来的?”

“他们,他们应该是从鹿耳门港进入的,北部的北线尾岛已经被新军占领了。”

加龙只感觉眼前一阵发黑,之前他还在怀疑新军怎么只派了二十多艘战船,原来是兵分几路,先偷袭,然后再伏击。

可怜的海军,都不用仔细去揣测,加龙都能预想到海军的命运了。

但是,他还是追问道“在台江有新军多少艘船?”

汇报的军官有些汗颜的说道“很抱歉,现在,还不知道。”

隐约间,加龙似乎听到了远方激烈的炮声。

“轰轰轰……”唐宁亲率的五十艘战船摆开战列线阵形,突然从北线尾岛东南部冲出。

然后从逃出大员港的荷军船队后方切入,防止他们再逃回大员港内,并迅速的发起了猛烈攻击。

唐宁这支船队突然从侧后方杀出,又快速接近,荷兰人自然第一时间发觉了。

但为时已晚,他们已经没有机会再退回去了,只能匆忙整队准备应战。

几发信号弹升起,五十艘战船立即分成两队,变换成一个v字形,分别向两个方向,一左一右的将荷兰船队包夹住,这就是两条战列线。

这个战术是在先前埋伏的时候制定出来的,信号弹就是变幻这种战术的指令,所以变阵过程还是比较顺畅。

荷兰船队一共才十几艘战船,唐宁这支船队的数量近乎他们的四倍,两条战列线也点据着较大的数量优势,所以火力优势也非常的明显。

“轰轰轰……”新军的两条战列线一边游弋,一边凶狠的开炮,荷兰人也拼命还击。

从高空看去,新军的两条战列线就像是将荷兰船队捧着的绿叶,而荷兰那有些零乱的阵形反而像是被捧在中间的花儿。

特别是新军的火炮击中荷兰船只,然后爆开一团团赤色火光时,这种感觉更加明显。

可是,这种捧着不是衬托,而是捧杀啊。

整个荷兰船队被新军的两条战列线夹着打,所以不时的被击中,有时期甚至一艘船同时被几发炮弹击中。

荷兰人都不知道炮弹是从左边飞来的,还是从右边飞来的。

有两艘倒霉的荷兰船,在短短时间内,被连续命中了几十发炮弹,被砸得千疮百孔。

终于渐渐不支,排水量超过五百吨的两艘船只得带着伤痕累累的身躯缓缓下沉着。

没办法,它们距离新军两条战列线出发的位置最近,两条战列线不知道有多少艘船将火炮瞄准了它们。

十斤,二十斤,甚至是三十斤的炮弹像雨点一般落下来,再坚实的船也扛不住了。

这些都是红衣大炮发射的实心弹,至于德式火炮,唐宁下令暂时不要用了,因为对他来说,这种不对称的战斗用德式火炮太浪费了。

德式火炮应该用在更关键的战斗中,比如用来攻占热兰遮城。

唐宁的旗舰没有亲自参战,占据着这么大的数量优势,也不差这一艘旗舰,更重要的是他没必要去冒这个险。

唐宁用望远镜观察了一下己方的两条战列线阵型,越发的满意了。

看来自己的水师,对这种阵形的掌握,已经越来越熟练。

在不远处观战的金声桓,卢光祖等人,也拿着望远镜,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神色骇然。

他们也都是身经百战的将领,水战也参加了不少,但从未见识过这般程度的水战。

新军水师现在的规模、火力、战术等等,都完全超过了他们的认知。

看到实力不弱的荷兰人,在新军面前几乎没有还手之手,就更加震惊了。

因为他们清楚,当初的料罗湾海战,荷兰人的力量还不如眼前的,但郑芝龙以巨大的数量优势,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才赢得了胜利。

可眼前,开战还没有多久,荷兰人已经沉没、损毁了好几艘船了,剩下的船只也只是在苟延残喘。

这其中的差别,一比便知,难怪郑芝龙的水师在新军面前,也只能饮恨而亡了。

几人心中对新军实力的认知更加清晰,对唐宁也越加敬畏。

因为就是这个年轻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便打造出了这样一支强大的队伍。

不过好在,自己和他不是敌人,所以当初赞同依附新军,是个多么正确的决定啊。

……

荷军被一轮疯狂打击之后,很难找到一艘完好的船了,视野所及之处,有两艘荷兰船在冒着浓浓黑烟,显然是被烧着了。

有两艘已经沉了一半,还有三艘船体发生了倾斜,估计离沉没也不远了。

剩下的五六艘荷兰船只看到新军的两条线形战阵向着赤嵌城的方向游弋,通往福尔摩沙港的航道已经空了出来,于是连忙调头。

立即改变逃向赤嵌城的计划,准备返回福尔摩沙港。

因为福尔摩沙港距离更近,再加上有热兰遮城的应援,应该会更安全一些。

他们是不敢再战了,再战下去谁也跑不了。

可新军也迅速的发现了他们的意图,几发信号弹升空,其中一条战列线立即调头,配合另一条战列线,像两条阴阳鱼一般,绕着圈狠狠的打。

剩下的六艘荷兰船被围在中间,左冲右突,愣是无处可逃。

新军两条战列线中间的缺口处,看似逃生之路,可等他们真正改变航向冲过去的时候,逃生之路已经被堵住了。

因为新军的两条战列线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的在游走着,除非他们能够跟得上这种节奏,然后找准机会冲破火力网再突出去。
首节 上一节 237/3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之大汉皇权

下一篇:清末之帝国崛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