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大汉皇权 第222节
刘协道:“我听平常给我讲学的几位老师傅所说,父亲好像为政有些不太正经……”
“陛下为政的确有不少漏洞……”刘烨微微感慨一句,中外朝制度自从西汉建立以来一直应用于皇权和相权的纷争之中,不过到了灵帝朝变得十分严重,因为他一口气启用了整整十二位中常侍,也就是所谓的“十常侍。”
十常侍仗着灵帝的宠幸,大肆贪污敛财,陷害忠良,更是引起了宦官集团和士人集团的愤怒,以至于灵帝死后,双方的矛盾立刻爆发,大将军何进带兵入宫被十常侍所杀,袁绍,袁术,曹操等人带兵诛杀宦官,而何进又听从袁绍的建议请董卓入京,最终导致天下大乱。
刘协拽了拽刘烨宽大的袖子:“皇叔,那你觉得怎么才能做好一个好皇帝呢?”
一旁的刘辩也颇有兴趣的看了过来,似乎想要听听这位名将皇叔口中的好皇帝到底是什么样。
“为君者,当以百姓为要,轻赋税,薄徭役,亲贤臣,远小人。能够做到这四点,便是难能一见的明君了。”刘烨微微感慨,古代的老百姓不但要交税,而且成年男子还要每年定期抽出几个月去服徭役,为官府修建各种工程,例如陈胜吴广等数百人,就是派去修长城的。
“皇叔,协儿记住了,若是日后协儿做了皇帝,一定会按照这十二字所作。”刘协又看了刘辩一眼,笑道:“若是皇兄做了皇帝,协儿就日夜督促皇兄做到这十二点。”
刘辩听到刘协这一番话,不由得哑然失笑,不过却郑重的点了点头,随后低声道:“皇帝,皇叔,今天这番话不要透露出去,若是给旁人听到了,那可是大大的祸事。”
刘烨听到这话,不由得看了刘辩一眼,心中暗暗称奇。
刘协年纪小却天生聪慧,若是教养得法,将来极有可能成为一代明君,未成想这个沉默寡言的刘辩小小年纪就懂得了隔墙有耳的道理,要不是后来董卓强行废掉刘辩,说不定刘辩能够一扫灵帝朝颓废之风,中兴大汉。
刘协点点头:“皇兄,皇叔放心,协儿跟谁也不说,娘亲也不说。”
刘烨点点头,抓起两人的小手,朝着何皇后和王美人的方向走了过去。
“皇后,美人,某方才与两个小侄交谈几句,皇长子内秀于心,陈留王聪慧好学,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何皇后和王美人听到刘烨开口称赞自己的儿子,都有些高兴,不过却互相瞪了一眼。
“本将就不打扰皇后和美人了,告辞。”
“刘刺史慢走,有机会多和辩儿亲近。”
“协儿,还不快和皇叔说再见?”
刘辩和刘协两人对刘烨告别之后,刘烨,皇甫嵩与荀攸三人一起走出宫门。
何皇后哼了一声,抓着刘辩的手走回了凤凰殿。
“辩儿,皇叔今日和你都说了些什么?”何皇后松开了刘辩的手,坐在他对面,轻声问道。
“没什么,只不过是给孩儿讲了些凉州征战时的故事,教导孩儿用心读书,将来勤勉治国理政而已。”刘辩说话一派春秋笔法,自然不可能把刘烨说的灵帝的坏话给说出来。
“将来勤勉治国理政?”听到这句话,何皇后的心里开始盘算起来:刘烨的这句话是不是某种政治上的暗示?刘烨是不是表示自己支持刘辩争夺太子之位?
“皇叔还说了些什么,仔细说给母后听。”何皇后声音提高道。
刘辩眉头微微一皱:“皇叔说不管将来孩儿还是协弟登上太子之位,将来都要亲贤臣,远小人,轻赋税,薄徭役,如此方为明君。”
何皇后听到这里顿时眉头一蹙,原来刘烨对于立储之争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态度,看来要让自己哥哥去试探一下才行了。
“明日我让你舅舅入宫,到时候你和舅舅详细说说皇叔是怎么个说辞,知道么?”
“是。”刘辩心中很是厌恶如此,有些怀念起刘烨来,自家母亲到底想的什么,他倒是也能够猜出个十之八九。
轻赋税,薄徭役,亲贤臣,远小人。皇叔,某记住了。
而在王美人的宫殿之中,也在上演着相似的一幕。
“皇叔也没说什么,只是给我和皇兄讲了讲凉州征战的故事而已。”
刘协比刘辩还要精明,要紧的地方一句话也没说,而王美人比之何皇后的政治手腕还有略差一筹,刘协说什么她就信什么,哪里想得到自家儿子骗了自己。
而这一切都和刘烨无关了,他走出了宫殿之后,皇甫嵩当即开口道:“玉卿你们两个年轻人谈吧,某先回府去了。”
第240章 荀攸之见
“皇甫车骑慢走,改日某亲自登门拜访。”
“恭送皇甫车骑。”
刘烨和荀攸两人微微弯腰,送走了皇甫嵩之后,两人相视一笑。
“公达,请吧。”
“公相邀,敢不从乎?”
刘烨荀攸两人走出宫中,信步朝着驿馆行走而去,刚到门口,庞德就迫不及待的迎了上来。
“刺史回来了,这位先生是?”庞德见到刘烨身旁的荀攸,微微一愣,荀攸身上有一种淡雅出尘的气质,悠然自得,好像什么都难不倒他,一副智珠在握的气质。
“公达,此乃某帐下军司马庞德,字令明。”刘烨对荀攸介绍完了,又对庞德道:“令明,这位公达先生乃是宫中黄门侍郎,颍川荀氏之后。”
还没等庞德开口,荀攸笑道:“刘刺史平定凉州,想必庞司马在其中出力甚多,庞司马辅佐刘刺史,犹如樊哙从高祖。”
庞德大喜,惭愧道:“庞某不过区区一司马,岂敢与樊侯比乎?”
荀攸这句话说的很有技巧,把庞德和刘烨两个人都给捧了一遍,不过刘烨夸人的技巧也不在他人之下。
“留侯在此,樊哙和高祖也只能甘拜下风了。”
此言一出,三人一起哈哈大笑,而刘烨自然不可能让三人在门口站着,当即把荀攸请了进来,三人入内之后,当即坐于一张案几旁边。
“公达兄,皇长子乃是何皇后所生,又是嫡长子,为何陛下却迟迟不肯立太子呢?”闲谈一阵,刘烨忽然问道。
荀攸答道:“刘刺史久在边塞,少来京城,可能有所不知。陛下近来宠幸王美人,皇子辩木讷少言,皇子协自幼聪慧,因此陛下欲传位于皇子协,但是又因为众臣干预劝谏,不敢立皇子协为太子,因此也不立皇子辩。”
刘烨微微叹一口气:“国有长君,乃社稷之福,昔日明章二帝皆为明训,陛下应当请朝中大儒倾力教导皇子辩才是。”
光武帝刘秀打天下,坐天下十分长久,因此太子也就是汉明帝直到三十多岁才登基为帝,而接受了二十多年教育的汉明帝博学多识,为人成熟稳重,因此完美的承接了汉王朝的统治。而之后的章帝虽然没有而立之年,不过也是将近二十岁即位,又有明帝的培养,因此处世理政也算沉稳。不过东汉大概是中国历朝历代中“儿皇帝”最多的一个朝代了,因为宦官和外戚来回把持朝廷,皇权可谓极度失落。
“陛下为政的确有不少漏洞……”刘烨微微感慨一句,中外朝制度自从西汉建立以来一直应用于皇权和相权的纷争之中,不过到了灵帝朝变得十分严重,因为他一口气启用了整整十二位中常侍,也就是所谓的“十常侍。”
十常侍仗着灵帝的宠幸,大肆贪污敛财,陷害忠良,更是引起了宦官集团和士人集团的愤怒,以至于灵帝死后,双方的矛盾立刻爆发,大将军何进带兵入宫被十常侍所杀,袁绍,袁术,曹操等人带兵诛杀宦官,而何进又听从袁绍的建议请董卓入京,最终导致天下大乱。
刘协拽了拽刘烨宽大的袖子:“皇叔,那你觉得怎么才能做好一个好皇帝呢?”
一旁的刘辩也颇有兴趣的看了过来,似乎想要听听这位名将皇叔口中的好皇帝到底是什么样。
“为君者,当以百姓为要,轻赋税,薄徭役,亲贤臣,远小人。能够做到这四点,便是难能一见的明君了。”刘烨微微感慨,古代的老百姓不但要交税,而且成年男子还要每年定期抽出几个月去服徭役,为官府修建各种工程,例如陈胜吴广等数百人,就是派去修长城的。
“皇叔,协儿记住了,若是日后协儿做了皇帝,一定会按照这十二字所作。”刘协又看了刘辩一眼,笑道:“若是皇兄做了皇帝,协儿就日夜督促皇兄做到这十二点。”
刘辩听到刘协这一番话,不由得哑然失笑,不过却郑重的点了点头,随后低声道:“皇帝,皇叔,今天这番话不要透露出去,若是给旁人听到了,那可是大大的祸事。”
刘烨听到这话,不由得看了刘辩一眼,心中暗暗称奇。
刘协年纪小却天生聪慧,若是教养得法,将来极有可能成为一代明君,未成想这个沉默寡言的刘辩小小年纪就懂得了隔墙有耳的道理,要不是后来董卓强行废掉刘辩,说不定刘辩能够一扫灵帝朝颓废之风,中兴大汉。
刘协点点头:“皇兄,皇叔放心,协儿跟谁也不说,娘亲也不说。”
刘烨点点头,抓起两人的小手,朝着何皇后和王美人的方向走了过去。
“皇后,美人,某方才与两个小侄交谈几句,皇长子内秀于心,陈留王聪慧好学,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何皇后和王美人听到刘烨开口称赞自己的儿子,都有些高兴,不过却互相瞪了一眼。
“本将就不打扰皇后和美人了,告辞。”
“刘刺史慢走,有机会多和辩儿亲近。”
“协儿,还不快和皇叔说再见?”
刘辩和刘协两人对刘烨告别之后,刘烨,皇甫嵩与荀攸三人一起走出宫门。
何皇后哼了一声,抓着刘辩的手走回了凤凰殿。
“辩儿,皇叔今日和你都说了些什么?”何皇后松开了刘辩的手,坐在他对面,轻声问道。
“没什么,只不过是给孩儿讲了些凉州征战时的故事,教导孩儿用心读书,将来勤勉治国理政而已。”刘辩说话一派春秋笔法,自然不可能把刘烨说的灵帝的坏话给说出来。
“将来勤勉治国理政?”听到这句话,何皇后的心里开始盘算起来:刘烨的这句话是不是某种政治上的暗示?刘烨是不是表示自己支持刘辩争夺太子之位?
“皇叔还说了些什么,仔细说给母后听。”何皇后声音提高道。
刘辩眉头微微一皱:“皇叔说不管将来孩儿还是协弟登上太子之位,将来都要亲贤臣,远小人,轻赋税,薄徭役,如此方为明君。”
何皇后听到这里顿时眉头一蹙,原来刘烨对于立储之争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态度,看来要让自己哥哥去试探一下才行了。
“明日我让你舅舅入宫,到时候你和舅舅详细说说皇叔是怎么个说辞,知道么?”
“是。”刘辩心中很是厌恶如此,有些怀念起刘烨来,自家母亲到底想的什么,他倒是也能够猜出个十之八九。
轻赋税,薄徭役,亲贤臣,远小人。皇叔,某记住了。
而在王美人的宫殿之中,也在上演着相似的一幕。
“皇叔也没说什么,只是给我和皇兄讲了讲凉州征战的故事而已。”
刘协比刘辩还要精明,要紧的地方一句话也没说,而王美人比之何皇后的政治手腕还有略差一筹,刘协说什么她就信什么,哪里想得到自家儿子骗了自己。
而这一切都和刘烨无关了,他走出了宫殿之后,皇甫嵩当即开口道:“玉卿你们两个年轻人谈吧,某先回府去了。”
第240章 荀攸之见
“皇甫车骑慢走,改日某亲自登门拜访。”
“恭送皇甫车骑。”
刘烨和荀攸两人微微弯腰,送走了皇甫嵩之后,两人相视一笑。
“公达,请吧。”
“公相邀,敢不从乎?”
刘烨荀攸两人走出宫中,信步朝着驿馆行走而去,刚到门口,庞德就迫不及待的迎了上来。
“刺史回来了,这位先生是?”庞德见到刘烨身旁的荀攸,微微一愣,荀攸身上有一种淡雅出尘的气质,悠然自得,好像什么都难不倒他,一副智珠在握的气质。
“公达,此乃某帐下军司马庞德,字令明。”刘烨对荀攸介绍完了,又对庞德道:“令明,这位公达先生乃是宫中黄门侍郎,颍川荀氏之后。”
还没等庞德开口,荀攸笑道:“刘刺史平定凉州,想必庞司马在其中出力甚多,庞司马辅佐刘刺史,犹如樊哙从高祖。”
庞德大喜,惭愧道:“庞某不过区区一司马,岂敢与樊侯比乎?”
荀攸这句话说的很有技巧,把庞德和刘烨两个人都给捧了一遍,不过刘烨夸人的技巧也不在他人之下。
“留侯在此,樊哙和高祖也只能甘拜下风了。”
此言一出,三人一起哈哈大笑,而刘烨自然不可能让三人在门口站着,当即把荀攸请了进来,三人入内之后,当即坐于一张案几旁边。
“公达兄,皇长子乃是何皇后所生,又是嫡长子,为何陛下却迟迟不肯立太子呢?”闲谈一阵,刘烨忽然问道。
荀攸答道:“刘刺史久在边塞,少来京城,可能有所不知。陛下近来宠幸王美人,皇子辩木讷少言,皇子协自幼聪慧,因此陛下欲传位于皇子协,但是又因为众臣干预劝谏,不敢立皇子协为太子,因此也不立皇子辩。”
刘烨微微叹一口气:“国有长君,乃社稷之福,昔日明章二帝皆为明训,陛下应当请朝中大儒倾力教导皇子辩才是。”
光武帝刘秀打天下,坐天下十分长久,因此太子也就是汉明帝直到三十多岁才登基为帝,而接受了二十多年教育的汉明帝博学多识,为人成熟稳重,因此完美的承接了汉王朝的统治。而之后的章帝虽然没有而立之年,不过也是将近二十岁即位,又有明帝的培养,因此处世理政也算沉稳。不过东汉大概是中国历朝历代中“儿皇帝”最多的一个朝代了,因为宦官和外戚来回把持朝廷,皇权可谓极度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