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清朝当皇帝 第305节
“皇上,还有一个距离咱们最近的典型国家,就是日本。明治政府在政治上神化天皇的绝对权威,建立‘华族’制度以维护旧藩主、公卿的特殊地位,并把维新功臣、财阀列入华族,培植特权组织;在经济上扶植财阀和地主;在思想上宣扬神道、皇道、儒学,并引进德国很多哲学思想。经过明治维新,日本从幕藩领主统治的愚弱国家一举走上了资本家主导的社会道路。资本家们的崛起使日本发生了反对专制政治、争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的自由民权运动。明治政府通过暴力镇压和政治分化瓦解了这一运动,并颁布了《明治宪法》,后来开设国会,从而确立了专制的君主立宪制。与英国相比,日本属于是改良型政体,改革的并不彻底,当然,这也和当时日本的国情有很大关系。”
风云再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四百一十八章 皇帝的弱点
关绪清沉吟道:“广厦,你觉得帝国究竟是实行专制政体好呢,还是实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好呢?”
康有为这下有些为难了,无论实行哪一种君主立宪制都意味着要皇上适当的把权力交出来一部分,这对于一般的君主来说是万万不能容忍的,除非到了迫不得已的地步。“皇上,臣以为兹事体大,还需从长计议,尤其是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比较好。”
关绪清很欣赏康有为的这句话,“你说的不错,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同样是一条经验,放在别人那里兴许是百试不爽,但一旦移植过来就会变了味道。但对于此事你还要继续留心,朕打算在不久的将来就要考虑实施了。”
“喳。”
“方才朕问你朕的最大弱点是什么,现在左右无人,想必你可以说了吧?”
啊!?康有为本来以为皇上已经把此事忘了呢,没想到现在又提了出来,迟疑了半晌,最后一咬牙硬着头皮说道:“皇上,恕臣直言,臣以为您英明神武,文治武功,所建的功业无可匹敌,足可称千古一帝。但是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臣以为您有时做事还是不够果决。”
关绪清一怔,良久之后颔首道:“广厦,你说的不错,朕有时考虑确实是过多了,回想起三年前的那次上海事件,朕倘若能当机立断,斩草除根,也不至于后来险些被那个日本人所害,至今想来,朕还是心有余悸……”
康有为一看皇上并没有恼怒,反而对自己的话深表赞同,马上又说道:“皇上,平心而论,我中华帝国之所以有今日,最主要是因为有皇上的英明决断,古人云:治大国如烹小鲜,但臣不敢苟同,臣以为治大国就要有非凡的魄力和手段,当断则断,否则小小的一个隐患很可能会引起以后无穷的麻烦。”
关绪清对康有为的话表示赞同,抬起头来说道:“广厦今日之言,令朕大有所得。只是朕一直以为,对于英国、对于日本,乃至对于世界所有的国家,争端是在所难免的,能够采取外交手段和平解决的就不要采取武力,否则的话,生灵涂炭,朕也于心不安啊。”
“皇上是仁义之君,此乃是国之福也。但是臣以为皇上还是过于仁慈了。”
“哦?此话怎讲?”
“自古以来,人与人可以成为知己,甚至是异性兄弟,但是纵观古今国与国之间从来就没有永远的朋友,皇上您也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即使德意志那个叫马克思的人宣称的共产主义社会可以实现,那也是几百上千年之后的事了,目前来看,国与国之间仍旧是以利益来维系的,一旦这个利益被人损害,争端势必会起来,而且哪个国家的百姓不向着自己的国家,在他们的眼里即使自己的国家做的不对也无可厚非。试看德意志帝国在世界大战中疯狂侵略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可是他们的人民怎么看?在战争进行当中,德国人踊跃参军,达到了普法战争以来最高的水平,而且德国各地支持战争鼓励战争的呼声不断高涨,德皇威廉二世的威信也达到了顶峰。所以,臣以为一位君主,不必把心胸放得太宽了,他只要从自己国家的人民的利益出发,得到自己国家人民的拥戴就已经足够了,余者根本不应该成为君主考虑的问题。所谓成王败寇,在国与国之间的争斗之中更是如此,只要你足够强大了,打败或是压倒了对方,你说出的任何话作出的任何事都是对的,无人可以质疑。”康有为侃侃而谈,已经没有了刚才的那些顾忌。
关绪清嘴里小声的重复着康有为的话:“只要为了自己国家的百姓……”他霍然抬起头来,目光中闪动着灼热的光芒:“广厦,你说的好啊,你这番话令朕豁然开朗了,古人有‘一字之师’,今日你康广厦一番话把萦绕在朕心头的一把锁给打开了。你说的太好了,只要考虑自己的百姓,谋求帝国的发展就足够了,何必瞻前顾后,胸怀世界人民,这副担子早晚会把人压垮的。哈哈……”
君臣二人相视而笑。
“皇上……”不知道什么时候,王商已经悄悄来到身边。
“怎么了?”关绪清有些不悦,回头瞥了一眼王商,却见王商的脸都已经变得煞白!关绪清心中一动:“出什么事了?”
王商看了一眼坐在旁边的康有为,面上露出了难色。
康有为是何等精明之人,知道自己在这里多有不便,于是跪地向皇上道:“臣先行告退了。”
关绪清笑道:“好吧,以后有时间,朕还要召你进宫来对弈。”
“说吧,出什么事了?”康有为走后,关绪清马上严肃的问道。
王商看了看左右无人,这才小声说道:“赵大人此刻有生命危险。”
“哪个赵大人?把话说清楚。”
“安全局局长赵秉钧大人。”
“啊!”赵秉钧跟随皇上多年,早已经成了关绪清的左膀右臂,关绪清一向都对赵秉钧的能力和忠心欣赏有加,况且他还是帝国安全局局长,手下的军情人员遍及世界各地,早已经成为朝野上下最炙手可热的人物,到如今王商竟然说他有生命危险,这怎么可能呢?
“人现在在哪?”
“黄金大戏院!”
赵秉钧由于特殊的工作身份,一向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但这并不等于他没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尤其是在这么一位精明的主子跟前办事,时时处处都要谨小慎微,稍稍有些懈怠或是想蒙混过关,都必然逃不过皇上的眼睛。因此多年来赵秉钧为官和做人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那就是低调。尽管自己已经坐上了帝国炙手可热的军情部门的头把交椅,但是他认为低调是延续政治生命的最好的方法,因此他出门办事或是外出消遣,从来都不会带上一大批人,更不会大摇大摆的在街上摆谱,他认为京城里要是有人那样做,那就是在作死。
为了保持低调,也为了时刻能使自己保持清醒,赵秉钧尽量做到清身寡欲,自从打坐上帝国安全局局长那一天起,他就给自己定下了几条规矩:第一,不喝酒。常喝酒没有不醉的,但是在官场之上最怕头脑不清醒,也许今天随便说出一句醉话,明天就可能惹来杀身大祸!
第二,不逛窑子。对于当官的来说,女人这种事是非常容易惹麻烦的。虽然帝国新政对于娼妓之风大力整肃,大大改善了百姓心目中笑贫不笑娼的印象,但是从古至今,世界各地,娼妓这个行当的生命力是最顽强的,今天刚把八大胡同整顿一番,明天可能又出了九大胡同,十大胡同的,越是整顿越是兴旺,甚至在很多地方,比如秦淮河流域,还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从拉皮条到进暗门子都有一套暗语,江湖人叫做切口,还有盯梢放哨的,官府一来,人肉欢场马上变成了赏月吟诗的场面。但古往今来栽在这窑姐儿身上的官员们真是多的不胜枚举,有多少机密大事都是通过窑姐儿口中传出去的,所以由于这一点,甚至经常有官员不惜重金到秦淮河去打探官场的消息。这一点赵秉钧非常清楚。这是一汪混水,无论如何是踩不得的!
第三,不赌博。赌博是最能上瘾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仅次于鸦片,许多人由小赌到大赌以至于后来倾家荡产,这个过程与鸦片的毒害过程也极其相似。喜欢赌博的人都是想要赢钱的,赌的越大求胜心就越是迫切,一旦上了瘾之后,就会被贪欲充斥了心脑,这个时候的人就会完全失去对事情的判断能力,只剩下一个目标就是赢。赵秉钧身在官场多年,自然清楚其中的厉害,因此宁愿敬而远之。
但赵秉钧也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他也有聊以怡情的爱好,那就是听戏。小小一方戏台,演出人生百态,锣鼓家伙一响,清脆的一声叫板,就能让人顿时忘了身后烦恼,随着一板一眼的唱和,进入到戏里的世界。
赵秉钧掌握着帝国最强大的消息网,对于他最为关注的京戏的消息自然更是熟络,这不,刚刚听说今天南城黄金大戏院要有好戏上演,京剧名家谭叫天,沪上名家杨月楼等一干大角齐聚那里,像什么经典剧目《文昭关》、《捉放曹》、《打金枝》、《群英会》、《长坂坡》等等将会悉数上演,赵秉钧听着就来精神了,赶忙处理完了手头的公事,只带着两个随从,随便叫了辆人力车就奔着南城而去。
和往常一样,他听戏一般都选择晚场,这样更便于自己出行,也不容易被别人认出来,否则多有不便。这次出来他依旧是一身很寻常的打扮,戴着一只墨镜,穿着一身蓝白长衫,怎么看怎么像个教书先生。但寻常人哪里知道,即使是跟在赵秉钧身边的这两个护卫都是帝国中校的军衔。
ps:今天三更,千万不要错过。另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由于网文有相关规定,所以本书不会涉及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
风云再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四百一十九章 黄金大戏院
在此之前,赵秉钧已经派人先预定好了前排的一个包厢,来到这里时,瓜子、糖块、手巾板儿、茶水、点心等物都已预备齐全。可见黄金大戏院能够做到今天的规模绝不是一两句话能吹出来的。
此时,戏还没有开场,台下不断有观众走进来,到处都是喊声、叫卖声、问候声此起彼伏,楼上楼下的手巾板儿上下翻飞,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到了杂货场子,但戏园子都是这样的,越是这么嘈杂,人们就越喜欢来这儿,中国人都喜欢图个人气儿。
坐定之后,赵秉钧想着今天的戏折子,悠闲的品着茶水,时不时向台下看上两眼,心里甭提多舒坦了。
“局长,有人想见您。”随从凑到赵秉钧耳边说道。
“见我?”赵秉钧马上提高了警惕,自己来时并没有大张旗鼓的,怎么会有人认出自己来了?“是谁?”
“他只说自己是审案的夏都监,是您的晚生后辈。”
赵秉钧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他啊,请进来吧。”
功夫不大,门帘一挑,一个赤红面的身材高瘦的年轻人走来进来,对赵秉钧躬身施礼道:“学生拜见局长大人。请恕学生多有唐突了。”
赵秉钧起身笑道:“受之,原来是你,你这双眼可是炼成火眼金睛了,黄金大戏院乌乌泱泱上千号观众,你怎么偏偏就认出是我来了。来来来,坐下说话。”
要知道在赵秉钧面前能够自称学生的可不是什么等闲之辈,这个年轻人叫做夏康寿,湖北武汉人,世家子弟,父子两代翰林,曾经中过举人,次年中了进士,入翰林院任编修。后来,由于品学兼优被帝国教育部派赴美国考察政治,接受西方政治思想。学成回国后正逢湖北成立谘议局,当选为副议长。后又出任湖北政事部副部长,后任都督府顾问。当年,帝国安全局正值初创时期,赵秉钧到湖北考察军情建设,夏康寿全权负责这位局长的接待考察事务。赵秉钧盘桓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这个夏寿康为人刚正清廉,工作能力又极强,而且平素不喜交游,最痛恨官场的不平之事。于是便对他非常赞赏,一纸信函,把夏康寿推荐到了北京政务厅,做了一名政务使,专门从事司法调查工作。其时正值关绪清大力推行新政时期,鉴于当时吏治松弛腐败,关绪清非常重视政务厅等司法部门,也曾经多次视察北京政务厅,对夏康寿也亲自接见过,并对其不畏权贵的作风提出过表扬,还属意夏康寿要继续大力整顿北京官场的不良风气。夏康寿由于受到赵秉钧的推荐到北京任职,认为赵秉钧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因此一直都对这位局长敬重有加,以师长相称。两人虽然为了避讳官场的闲言碎语,过从不是甚密,但心里一直都走得很近。
赵秉钧知道夏康寿的爱好比自己还少,今天在这里遇到他,赵秉钧自然觉得有些意外。
坐定之后,夏康寿笑道:“赵大人,别人认不出您,学生和您相识了五年,怎么能认不出来呢?再者说,您打扮成教书先生的样子,可身边还带着两个保镖,这其中缘故只要稍稍推想一下也就会有所领悟的。”
“受之啊,这个倒还不是主要原因,主要还是因为你是搞司法调查的,我看这几年把你历练的,就是一只苍蝇飞过去,你都能看出公母来。”赵秉钧玩笑道。
风云再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四百一十八章 皇帝的弱点
关绪清沉吟道:“广厦,你觉得帝国究竟是实行专制政体好呢,还是实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好呢?”
康有为这下有些为难了,无论实行哪一种君主立宪制都意味着要皇上适当的把权力交出来一部分,这对于一般的君主来说是万万不能容忍的,除非到了迫不得已的地步。“皇上,臣以为兹事体大,还需从长计议,尤其是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比较好。”
关绪清很欣赏康有为的这句话,“你说的不错,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同样是一条经验,放在别人那里兴许是百试不爽,但一旦移植过来就会变了味道。但对于此事你还要继续留心,朕打算在不久的将来就要考虑实施了。”
“喳。”
“方才朕问你朕的最大弱点是什么,现在左右无人,想必你可以说了吧?”
啊!?康有为本来以为皇上已经把此事忘了呢,没想到现在又提了出来,迟疑了半晌,最后一咬牙硬着头皮说道:“皇上,恕臣直言,臣以为您英明神武,文治武功,所建的功业无可匹敌,足可称千古一帝。但是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臣以为您有时做事还是不够果决。”
关绪清一怔,良久之后颔首道:“广厦,你说的不错,朕有时考虑确实是过多了,回想起三年前的那次上海事件,朕倘若能当机立断,斩草除根,也不至于后来险些被那个日本人所害,至今想来,朕还是心有余悸……”
康有为一看皇上并没有恼怒,反而对自己的话深表赞同,马上又说道:“皇上,平心而论,我中华帝国之所以有今日,最主要是因为有皇上的英明决断,古人云:治大国如烹小鲜,但臣不敢苟同,臣以为治大国就要有非凡的魄力和手段,当断则断,否则小小的一个隐患很可能会引起以后无穷的麻烦。”
关绪清对康有为的话表示赞同,抬起头来说道:“广厦今日之言,令朕大有所得。只是朕一直以为,对于英国、对于日本,乃至对于世界所有的国家,争端是在所难免的,能够采取外交手段和平解决的就不要采取武力,否则的话,生灵涂炭,朕也于心不安啊。”
“皇上是仁义之君,此乃是国之福也。但是臣以为皇上还是过于仁慈了。”
“哦?此话怎讲?”
“自古以来,人与人可以成为知己,甚至是异性兄弟,但是纵观古今国与国之间从来就没有永远的朋友,皇上您也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即使德意志那个叫马克思的人宣称的共产主义社会可以实现,那也是几百上千年之后的事了,目前来看,国与国之间仍旧是以利益来维系的,一旦这个利益被人损害,争端势必会起来,而且哪个国家的百姓不向着自己的国家,在他们的眼里即使自己的国家做的不对也无可厚非。试看德意志帝国在世界大战中疯狂侵略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可是他们的人民怎么看?在战争进行当中,德国人踊跃参军,达到了普法战争以来最高的水平,而且德国各地支持战争鼓励战争的呼声不断高涨,德皇威廉二世的威信也达到了顶峰。所以,臣以为一位君主,不必把心胸放得太宽了,他只要从自己国家的人民的利益出发,得到自己国家人民的拥戴就已经足够了,余者根本不应该成为君主考虑的问题。所谓成王败寇,在国与国之间的争斗之中更是如此,只要你足够强大了,打败或是压倒了对方,你说出的任何话作出的任何事都是对的,无人可以质疑。”康有为侃侃而谈,已经没有了刚才的那些顾忌。
关绪清嘴里小声的重复着康有为的话:“只要为了自己国家的百姓……”他霍然抬起头来,目光中闪动着灼热的光芒:“广厦,你说的好啊,你这番话令朕豁然开朗了,古人有‘一字之师’,今日你康广厦一番话把萦绕在朕心头的一把锁给打开了。你说的太好了,只要考虑自己的百姓,谋求帝国的发展就足够了,何必瞻前顾后,胸怀世界人民,这副担子早晚会把人压垮的。哈哈……”
君臣二人相视而笑。
“皇上……”不知道什么时候,王商已经悄悄来到身边。
“怎么了?”关绪清有些不悦,回头瞥了一眼王商,却见王商的脸都已经变得煞白!关绪清心中一动:“出什么事了?”
王商看了一眼坐在旁边的康有为,面上露出了难色。
康有为是何等精明之人,知道自己在这里多有不便,于是跪地向皇上道:“臣先行告退了。”
关绪清笑道:“好吧,以后有时间,朕还要召你进宫来对弈。”
“说吧,出什么事了?”康有为走后,关绪清马上严肃的问道。
王商看了看左右无人,这才小声说道:“赵大人此刻有生命危险。”
“哪个赵大人?把话说清楚。”
“安全局局长赵秉钧大人。”
“啊!”赵秉钧跟随皇上多年,早已经成了关绪清的左膀右臂,关绪清一向都对赵秉钧的能力和忠心欣赏有加,况且他还是帝国安全局局长,手下的军情人员遍及世界各地,早已经成为朝野上下最炙手可热的人物,到如今王商竟然说他有生命危险,这怎么可能呢?
“人现在在哪?”
“黄金大戏院!”
赵秉钧由于特殊的工作身份,一向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但这并不等于他没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尤其是在这么一位精明的主子跟前办事,时时处处都要谨小慎微,稍稍有些懈怠或是想蒙混过关,都必然逃不过皇上的眼睛。因此多年来赵秉钧为官和做人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那就是低调。尽管自己已经坐上了帝国炙手可热的军情部门的头把交椅,但是他认为低调是延续政治生命的最好的方法,因此他出门办事或是外出消遣,从来都不会带上一大批人,更不会大摇大摆的在街上摆谱,他认为京城里要是有人那样做,那就是在作死。
为了保持低调,也为了时刻能使自己保持清醒,赵秉钧尽量做到清身寡欲,自从打坐上帝国安全局局长那一天起,他就给自己定下了几条规矩:第一,不喝酒。常喝酒没有不醉的,但是在官场之上最怕头脑不清醒,也许今天随便说出一句醉话,明天就可能惹来杀身大祸!
第二,不逛窑子。对于当官的来说,女人这种事是非常容易惹麻烦的。虽然帝国新政对于娼妓之风大力整肃,大大改善了百姓心目中笑贫不笑娼的印象,但是从古至今,世界各地,娼妓这个行当的生命力是最顽强的,今天刚把八大胡同整顿一番,明天可能又出了九大胡同,十大胡同的,越是整顿越是兴旺,甚至在很多地方,比如秦淮河流域,还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从拉皮条到进暗门子都有一套暗语,江湖人叫做切口,还有盯梢放哨的,官府一来,人肉欢场马上变成了赏月吟诗的场面。但古往今来栽在这窑姐儿身上的官员们真是多的不胜枚举,有多少机密大事都是通过窑姐儿口中传出去的,所以由于这一点,甚至经常有官员不惜重金到秦淮河去打探官场的消息。这一点赵秉钧非常清楚。这是一汪混水,无论如何是踩不得的!
第三,不赌博。赌博是最能上瘾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仅次于鸦片,许多人由小赌到大赌以至于后来倾家荡产,这个过程与鸦片的毒害过程也极其相似。喜欢赌博的人都是想要赢钱的,赌的越大求胜心就越是迫切,一旦上了瘾之后,就会被贪欲充斥了心脑,这个时候的人就会完全失去对事情的判断能力,只剩下一个目标就是赢。赵秉钧身在官场多年,自然清楚其中的厉害,因此宁愿敬而远之。
但赵秉钧也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他也有聊以怡情的爱好,那就是听戏。小小一方戏台,演出人生百态,锣鼓家伙一响,清脆的一声叫板,就能让人顿时忘了身后烦恼,随着一板一眼的唱和,进入到戏里的世界。
赵秉钧掌握着帝国最强大的消息网,对于他最为关注的京戏的消息自然更是熟络,这不,刚刚听说今天南城黄金大戏院要有好戏上演,京剧名家谭叫天,沪上名家杨月楼等一干大角齐聚那里,像什么经典剧目《文昭关》、《捉放曹》、《打金枝》、《群英会》、《长坂坡》等等将会悉数上演,赵秉钧听着就来精神了,赶忙处理完了手头的公事,只带着两个随从,随便叫了辆人力车就奔着南城而去。
和往常一样,他听戏一般都选择晚场,这样更便于自己出行,也不容易被别人认出来,否则多有不便。这次出来他依旧是一身很寻常的打扮,戴着一只墨镜,穿着一身蓝白长衫,怎么看怎么像个教书先生。但寻常人哪里知道,即使是跟在赵秉钧身边的这两个护卫都是帝国中校的军衔。
ps:今天三更,千万不要错过。另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由于网文有相关规定,所以本书不会涉及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
风云再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四百一十九章 黄金大戏院
在此之前,赵秉钧已经派人先预定好了前排的一个包厢,来到这里时,瓜子、糖块、手巾板儿、茶水、点心等物都已预备齐全。可见黄金大戏院能够做到今天的规模绝不是一两句话能吹出来的。
此时,戏还没有开场,台下不断有观众走进来,到处都是喊声、叫卖声、问候声此起彼伏,楼上楼下的手巾板儿上下翻飞,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到了杂货场子,但戏园子都是这样的,越是这么嘈杂,人们就越喜欢来这儿,中国人都喜欢图个人气儿。
坐定之后,赵秉钧想着今天的戏折子,悠闲的品着茶水,时不时向台下看上两眼,心里甭提多舒坦了。
“局长,有人想见您。”随从凑到赵秉钧耳边说道。
“见我?”赵秉钧马上提高了警惕,自己来时并没有大张旗鼓的,怎么会有人认出自己来了?“是谁?”
“他只说自己是审案的夏都监,是您的晚生后辈。”
赵秉钧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他啊,请进来吧。”
功夫不大,门帘一挑,一个赤红面的身材高瘦的年轻人走来进来,对赵秉钧躬身施礼道:“学生拜见局长大人。请恕学生多有唐突了。”
赵秉钧起身笑道:“受之,原来是你,你这双眼可是炼成火眼金睛了,黄金大戏院乌乌泱泱上千号观众,你怎么偏偏就认出是我来了。来来来,坐下说话。”
要知道在赵秉钧面前能够自称学生的可不是什么等闲之辈,这个年轻人叫做夏康寿,湖北武汉人,世家子弟,父子两代翰林,曾经中过举人,次年中了进士,入翰林院任编修。后来,由于品学兼优被帝国教育部派赴美国考察政治,接受西方政治思想。学成回国后正逢湖北成立谘议局,当选为副议长。后又出任湖北政事部副部长,后任都督府顾问。当年,帝国安全局正值初创时期,赵秉钧到湖北考察军情建设,夏康寿全权负责这位局长的接待考察事务。赵秉钧盘桓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这个夏寿康为人刚正清廉,工作能力又极强,而且平素不喜交游,最痛恨官场的不平之事。于是便对他非常赞赏,一纸信函,把夏康寿推荐到了北京政务厅,做了一名政务使,专门从事司法调查工作。其时正值关绪清大力推行新政时期,鉴于当时吏治松弛腐败,关绪清非常重视政务厅等司法部门,也曾经多次视察北京政务厅,对夏康寿也亲自接见过,并对其不畏权贵的作风提出过表扬,还属意夏康寿要继续大力整顿北京官场的不良风气。夏康寿由于受到赵秉钧的推荐到北京任职,认为赵秉钧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因此一直都对这位局长敬重有加,以师长相称。两人虽然为了避讳官场的闲言碎语,过从不是甚密,但心里一直都走得很近。
赵秉钧知道夏康寿的爱好比自己还少,今天在这里遇到他,赵秉钧自然觉得有些意外。
坐定之后,夏康寿笑道:“赵大人,别人认不出您,学生和您相识了五年,怎么能认不出来呢?再者说,您打扮成教书先生的样子,可身边还带着两个保镖,这其中缘故只要稍稍推想一下也就会有所领悟的。”
“受之啊,这个倒还不是主要原因,主要还是因为你是搞司法调查的,我看这几年把你历练的,就是一只苍蝇飞过去,你都能看出公母来。”赵秉钧玩笑道。